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柴米事心头事
2007-12-18 10:57:16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敏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18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为:《柴米事心头事》。

  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民生,怎么都绕不开物价。

  今年以来,部分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确实对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个别家庭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夫妻下岗,本来就不宽裕,物价上涨,增加了家庭支出,也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焦虑。城市的“金领”、“白领”等中高收入家庭,在吃饭穿衣上的用度,占整个家庭支出的比例本来就不大,肉、蛋、奶、蔬菜涨价,他们往往不是十分在意。而困难家庭过日子只能是精打细算,货比三家,即使物价上涨的幅度不大,也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更何况像猪肉等食品,在短时间内涨了这么多,一时确实让人难以承受。一袋大米涨十块钱,富裕家庭也许不知不觉,贫困家庭主妇的脸上,则会又增添一份愁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一种可贵的、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情怀。年终岁尾,各级党政部门工作千头万绪,但倾听民心声、牵挂柴米事,无疑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最好考验。困难家庭究竟还有多少?日子过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实际困难?对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有意见?有哪些意见?这些,都应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不该忽视的大事。只有与群众心贴心,心连心,设身处地想,换位来思考,才能真正察民情,知民忧,解民愁。

  物价连着民生,群众关心物价,党委和政府就应该高度重视。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物价的涨落,只要还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都应该是正常的。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出发,加强价格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建设,采取有力应对措施保障供给,不放松市场监管,把低收入群众、困难群体的生活安排好,尽量把物价波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些工作,牵涉面广,矛盾集中,利益关系复杂,需要耐心、细心,更需要热心。当前,群众这么关注物价,那么,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有空的话,是不是该多到市场里看一看,和买菜的大娘唠唠家常,摸清群众的脉搏,作决策更有针对性一下,抓落实更到位一些。一句话,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难,保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踏实。

责任编辑:孙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