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8日电 近日,哈尔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多家医疗机构的肾内科和血液透析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不少患者是由于长期不当用药而引起的肾损伤,惹祸的前两名都是中药。专家指出,中药制剂往往不标“不良反应”,致使许多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这是错误的理解,中药制剂说明书亟待规范。
据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孙鹏丽介绍,该中心曾对哈市11所医疗机构的肾内科、血液透析科的住院、门诊患者进行登记分类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659名患者中,药品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冠心苏合丸和龙胆泻肝丸。其中冠心苏合丸71例、龙胆泻肝丸21例。患者均为马兜铃酸肾病。其中,怀疑用药引起肾病的112人中,冠心苏合丸、龙胆泻肝丸的比例分别为63.39%和18.75%。用药患者中大部分为长期服用,一般服药3~5年,超过10年的患者有24例。针对这种情况,孙鹏丽指出,中药长期服用也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已知可以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材有243味,中药制剂233种。然而在药店,几乎所有中成药都可随便出售,而且很多中成药的说明书中要么没有“不良反应”一栏,要么内容是空白或寥寥几句。记者日前对50名市民调查发现,38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
对此,哈市某中医院院长指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中药制剂说明书中很少涉及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而西药的说明书中对于不良反应却十分重视。长期以来,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药制剂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给患者用药带来隐患。他认为,中药制剂说明书应该在保持原有中医特点的基础上,尽量接近西药的格式,完善说明书的内容。再说不少中药也是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所以中成药也应该凭处方管理,这样可以减少时下普遍存在的中成药滥用误用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市民用药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