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9日电 题:向生态城市迈进“生态之城”与“油化之都”齐飞
1
偿还环保欠账晋升环保模范
大庆是共和国的油化之都,环境保护压力很大,形势一直严峻。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长期的石油开发、石化生产和城市建设,已经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恢复起来难度大;历史欠账多,新污染的产生难避免,在全国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多发期的大气候影响下,环保工作压力大;一些生产装置已超期服役,管理存在漏洞,严重的安全和环境隐患始终存在;资金不足,对环保投入相对不足等等。
在诸多困难面前,大庆市环境保护迎难而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成了主旋律。认真谋划发展思路,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深入动员,逐步建立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大企业支持、部门县区联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加的科学发展机制。大庆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共投资54亿元,建成了37项环境重点工程。城市规划年、城市绿化美化年和城市管理年等主题活动一个接一个,促进了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推进了可持续发展。2001年8月,大庆市在全国内陆城市中第一个进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行列。
2
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
获得第一个全国内陆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后,大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不断深化“创模”成果的基础上,向生态市目标迈进,“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建设生态大庆”成了大庆市经济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根据大庆的实际,明确了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市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15年,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任务,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建成高科技现代化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成了大庆环保的重要目标,为此实施了“十大工程”。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001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373万亩,生态林草建设3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7.2%提高到10.3%;草原植被恢复工程,退化土地恢复率由10%提高到30%;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4个,总面积2469平方公里;水资源保护工程,2001年以来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稳定保持100%;生态景观建设工程,2001年以来相继完成了黎明湖、乘风湖等十几个湖泡的治理;能源节约工程,2000年至今单位GDP能耗、水耗和工业用水重复率均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污染减排工程,相继建成138个废水治理项目,40个废气治理项目,10个废物处置利用项目等,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均低于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保持340天以上;环境功能建设项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1.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0%以上;农村环保工程,仅抗旱保收田就建设了410多万亩,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引进了大庆石油学院、八一农大等7所高校、11家科研所,高等教育入学率由27%达到31%以上,达到家园生态市标准。
3
围绕生态建设发展优势产业
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大庆市重点发展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六大优势产业,目前建成各类农业科技园区55个,总面积17.3万亩,建成绿色食品基地12个,面积350万亩,绿色、有机和无公害食品品牌达到132个,农民年均收入由1094元增加到2990元;全市有16家企业被命名为绿色企业,有6家企业成为全省绿色企业标兵;“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中国温泉之乡”的旅游形象定位,“石油文化、特色温泉、生态湿地”三大主打品牌,使大庆成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项目43项,省级项目219项,通过鉴定验收科技成果1607项,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高级奖励158项。
自2001年大庆市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后,城市环保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先后获得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2006年度中国十佳魅力城市。截至目前,在国家生态市39项指标中,大庆市已有22项达到国家生态高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