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为了一个陌生男子的托付 刘家两代人帮人寻子27年
2007-12-24 15:58:27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夏德辉 李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当年留下的信物

  东北网12月24日电 半截发簪、一枚纪念章,引出27年前青岛市民张继诚一段艰苦的寻子经历;为了一句承诺,黑龙江绥芬河刘富运一家两代人不负重托苦心帮助寻找。如今,不仅张继诚的儿子没有找到,就连张继诚本人也失去了联系。

  “27年了,我们家的人都觉得这个托付实在太沉重了。也实在没有能力寻找了,请你们帮助找到张继诚的儿子,他叫‘小三儿’,目前在黑龙江省居住,手中持有半截发簪。”21日,刘富运的女儿刘锦杰来到媒体,希望能够了却他们家27年的心愿。目前,生活报与《半岛都市报》联动,共同寻找手中持有半截发簪的“小三儿”及其父亲张继诚。

  陌生男子托付重任

  1980年,刘富运一家住在黑龙江省的虎林市,那一年刘锦杰刚刚12岁。冬天的一个晚上,刘富运救回了一名昏倒在街头的中年男子,他就是青岛人张继诚。

  喝了热汤、吃了饱饭,张继诚恢复了过来,他说,他是到黑龙江来寻找儿子的,因自己的母亲病危,十分想念这个孙子,所以才不远千里来到黑龙江,就想让母亲和这个孙子见上一面。结果找了一个多月,又冷又饿,昏倒在虎林街头。

  刘锦杰说,张继诚告诉他们,他有5个孩子,由于生活困难,1965年就把第三个孩子送给了将要搬家到黑龙江的邻居。当时孩子3岁,为了以后寻亲,在跟孩子离别时,孩子的奶奶在“小三儿”的脖子上用红绳拴了一个“伪满洲国发行的国势调查纪念章”,没想到在拉拉扯扯中,孩子脖子上挂的纪念章被扯掉了。情急之下,孩子的奶奶把头上的发簪掰成两半,一半塞到孩子口袋里,另一半自己拿着。作为信物,半截发簪和那枚扯掉的纪念章就被保存了起来。“张继诚大爷说,他的邻居当时是一个当兵的,他的妻子是青岛人。刚开始两家人还有联系,后来邻居搬家后就再也联系不到了。”

  刘锦杰说,张继诚在她家住了一周,这期间虽然大家也帮助他寻找,但都没有音讯。“张继诚临走前将半截发簪和纪念章留了下来,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他的儿子。”

  两代人27年坚持寻找

  刘锦杰说,自从张继诚走后,他们全家人始终没有忘记这个重托,27年来,只要听到有山东口音的人说话就要上前问一问,已经把整个虎林市全跑遍了。“1988年,我到牡丹江师范学院上学,我还把信物带了过来,父亲让我在牡丹江打听张大爷儿子的下落。我现在绥芬河市第四小学当老师,已经送走了10届学生,几乎我的每个学生都帮我打听,但是到现在一直没有消息。”

  刘锦杰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向一个喜爱收藏的人打听时,对方看到纪念章后,非要花3000元钱买走。刘锦杰认为这件信物的价值太高了,既然一直找不到人,她就想赶紧把信物归还。

  媒体联动共同寻人

  刘锦杰说,当年张继诚回到青岛后曾给她的父亲写过一封信,但是那封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她只模糊地记得,好像是“第六橡胶厂”或者“第三橡胶厂”。

  12月18日,刘锦杰和弟弟去了青岛,但是没有找到张继诚。无奈之下,她来到了《半岛都市报》,希望通过媒体找到张继诚,将信物交还给他。

  《半岛都市报》记者孙倩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说,起初刘锦杰坚持要把东西留下,但考虑到刘锦杰回去后万一找到“小三儿”,好作为信物相认,因此先让她继续保管。

  目前,生活报和《半岛都市报》已经联动,由生活报报负责寻找持有半截发簪的“小三儿”,《半岛都市报》则负责寻找“小三儿”的父亲张继诚。

  如果您是手中持有半截发簪的“小三儿”,或者您认识“小三儿”,请致电13946004230联系。如果您认识张继诚,或者了解张继诚的故事,请致电0532—83609611联系。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