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逾八旬的傅世英教授在今年的“高血压日”出门诊。
李为民教授耐心地向患者讲解防治知识。
东北网12月27日电 见到傅世英教授,是在他刚刚从北京回来,他去参加了第六届亚太地区高血压病学术会议。这次大会的意义,对傅世英和他的弟子们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大会上,哈医大一位年轻医生用英文宣读了《黑龙江省高血压50年研究现况》,88岁的傅世英教授坐在台下,欣慰的微笑背后还有丝丝隐忧。
作为50年来对黑龙江省296842名自然人群不间断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学术成果之完满是令人可喜的。然而一次次流行病调查的结果,特别是五次调查结果的数据对比,都令傅世英和他的两代学生们担忧不已。从1958年到2007年,黑龙江省高血压患病率由11.25%增高到25.69%,明显高于18.81%的全国平均患病率水平。
在他阳光灿烂的办公室里,已是88岁高龄的傅世英教授对记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高血压,不可怕。它可以预防,得上了可以控制。我们医生忧虑的是,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些,不拿它当回事,不行啊!”对这一位老医生的忠告,不用太多的理论解释,就用傅世英教授自己的大半生的亲身抗病经历,就十分有说服力。
88岁的傅世英教授有着5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在文革期间“蹲牛棚”没有服降压药时,他的血压高压曾经到240毫米汞柱,但是和那些早已并发中风、偏瘫、冠心病的患者相比,傅世英教授却能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88岁的他,行走虽缓慢但活动自如,每天上午都要在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工作一上午,每周还有几次在医院出专家特诊的工作。像前不久到北京参加学术会议的活动,傅老都能自信前往。
作为一名医生,一位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高血压防治领域都享有盛誉的专家,同时又是一名高血压患病者,傅老本身的养生控病方法最有说服力。他多年来坚持合理用药,节制饮食,他的每日生活会给大家一些启示。
傅老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一片好的降脂药就要十元,降压药也要七八元一片,再加上患病所需要的点滴住院费用,是家庭中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能在生活方式上控制自己,少遭罪又省钱,最好不过。
控制住“杀手”的几点可能
让人们认识到高血压的“三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降低“三高”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都是研究人员通过五次艰苦的人群普查得出最想说的。
留学归来的李为民教授对欧美国家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历史了解不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曾经靠着发展高新技术,将防治策略放在冠状动脉搭桥和成形术、支架等介入治疗上,这是属于二级预防的范畴。可多年实践表明,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且仍不能解除病人痛苦,更无法减少该病的发生。因此,借鉴经验,我们必须把重点转向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即人类完全可以控制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展全民健康运动,20年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34.9%,这都归功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行为改变。黑龙江省自开展高血压人群防治以来,冠心病发病率虽未减少,但已出现停滞状态。这是一个好的苗头。
傅世英教授也强调,许多研究表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率,对高血压的早期和正确治疗又可使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再减少50%。说到控制,傅老特别强调社区医生对此可以发挥出的最大作用,他说,同老百姓接触最近最多的应该是社区医生,国家应该多投入些预防疾病的钱给社区医院,让社区医生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指导他们的平日用药和健康饮食,把患病的苗头及时压下去,这笔钱肯定会远远少于国家用于给百姓治病的高额费用。
他说,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的防治工作必须由专家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由医疗科研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由以城市为主转向城乡并举;由专家行动向群众运动转变;由卫生部门向全社会转变。
第五次将普查数据带上一个新“高度”
【高血压发病率近十年来增长迅速,35岁一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2.93%,且仍然保持增加势头】
董礼航,一位年轻的医生,傅世英教授的助手,2007年黑龙江省第五次高血压抽样调查小组的负责人之一。12月13日上午,他出门诊。
经过两个病例,我们自然就谈到了正题——饮食习惯带来的患病隐忧。“管住嘴,高血压等心脑血管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这位年轻的医生和他的老师一样,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仅仅医生知道这点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凡是到他们这里来的,都已经病得不轻。他希望公众媒体能大力宣传些健康生活的知识,预防总比治疗经济又实惠。
今年年初,抢在元旦后春节前,董礼航和哈医大140多位心血管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奔赴黑龙江省兰西县平山镇,做第五次高血压普查工作。之所以抢在这段时间完成此项调查,就是考虑到春节期间,人们暴饮暴食带来的结果就要将高血压普查数据带上一个新“高度”。
根据流行病调查规范,普查小组在兰西县随机抽样出12000人的普查人群,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及镇卫生院的大力配合下,开始了免费为农民体检工作。
走村串户的医生们看到了如今农村生活的提高,吃住方面和城里人差别不是太大,但是对于自身保健的意识,对健康的认识,对于疾病的发现和重视,同城里人差别很大很大。
正因为人们不节制的高脂重咸饮食,忙碌的工作节奏,以及无形的生存生活压力,高血压及其带来的心脑血管病正乘虚而入,悄悄地在他们年轻的血管壁上留下些可恶的痕迹。
入户“流调”查尽生活细节
【1991、1999年黑龙江省高血压发病率从13.75%直线上升到24.26%,患病原因大部分是“吃”出来“喝”出来的】
Know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apply.Willing is not enough, we must do. “光知道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应用;光愿意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动手。”说到高血压的防治,李为民教授将他办公桌上的电脑转过来,给记者看这段歌德的语录,他将这段话打在电脑屏幕上,让自己时常获得些鼓励。
黑龙江高血压病普查、心血管病监测,是李为民从学生时代就参与的课题活动。
当时的他还是个研究生,普查地点选在哈尔滨平房区一个农村。说起这段带着他青春烙印的往事,他语气兴奋:那是次散式调查,实行24小时回访。整个村落每家15岁以上人口都要接受普查,包括每天白天量血压,问卷填表,晚上每家发容器收集尿液。早上,他们挨家去现场测验夜尿里的钠钾成分,然后详细询问每一家农户早中晚饭吃了什么主食,吃了什么菜。吃炒鸡蛋了,放没放葱花,用了多少油,用了多少盐,每人吃了多少,一一记录下来。
就这样,他们对城乡4124人进行了膳食调查,每天要监测十几户人家,血压测量数据和膳食习惯规律记录帮助他们总结出黑龙江省人群摄入总热量、膳食与冠心病、血压、脑卒中死亡的关系。
李为民说,就当时的普查研究结果表明,那时黑龙江省百姓的膳食结构同高血压发病的关系还不明显。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百姓的膳食营养还很缺乏,当时的高血压发病都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然而,仅仅20年,黑龙江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就和膳食习惯脱不了关系了!哈医大心血管病研究所在1991、1999年所作的第三、第四次普查表明,这个9年,黑龙江省高血压发病率从13.75%直线上升到24.26%,患病原因大部分是“吃”出来“喝”出来的。
链接
五次普查留下时代痕迹
1959年:初次知晓发病率
这是以傅世英教授为首的黑龙江省医学专家对高血压这个慢性病种进行的第一次流行病学调查。
当时我国还没有统一的血压标准,此次调查假定的正常血压标准是根据当时苏联提出的。
1979年:第一次有了同其他省份横向比较的机会
此次高血压普查是在全国统一的高血压抽样普查中进行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了1978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会议上规定的标准。此次普查结果已经表现出黑龙江省是我国高血压较高发病地区。
1991年:患病年轻化趋势
男性性别,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者,饮酒者,母亲有高血压史者,体重指数高者,年龄大者,这都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999年:患病率增长速度惊人
此次调查发现,在人群中,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都很低,大多数患者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知道了自己是高血压但不知道去就医治疗,知道治疗却没有合理地控制住病情,这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2007:为控制预防高血压“踩点儿”
此次选择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九医院所在社区为城市组,兰西县平山镇为农村组进行调查。
此次调查,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更加现代化,相关资料在哈医大公共卫生系的有关统计学专家的手中得出最确切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