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4日电 海林林业局创新实施天保工程,始终把关注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为重点,扎扎实实地多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共享森工改革发展的成果。从2001年到现在,海林林业局生态环境大改观,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87.1%恢复到目前的91.6%,人工林成材面积达到28708公顷。该局14个林场(所)的多种经营、林下经济、森林生态旅游,构建起林区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已有6个林场(所)实现职工群众人均收入万元。
海林林业局施业区面积仅有15.6万公顷,实施天保工程前,“两危”深重。林业局新领导班子经过反复思索,从森工的林情、局情、场情出发,谋划和实施创新发展战略。
海林林业局在强化天然林的分类管护经营,充分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同时,抢先生态体系建设与林区职工致富增收的项目。奋斗、密江两个林场的林地草场管护得好,生态环境很适合养殖业发展。2002年,海林局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引进51头良种奶牛,林业局以每头补贴2000元的价格卖给职工,同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房舍、技术上予以支持,并在密江、奋斗建了两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目前全局奶牛饲养量增加到了300多头,年产鲜奶600多吨。今年,密江林场进入人均万元林场行列。
生态是金。对一个地区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最大资本,更是林区职工群众致富的金字品牌。海林局三十五、二十二林场,地处山谷河滩,植被丰厚,小气候宜人,北药开发在这里大显身手,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使这里的两个林场种植的平贝药材享誉全国。目前,全局平贝种植形成规模优势,总面积达到3500亩,年产平贝1500吨,产值3000万元以上。三十五和二十二林场是海林局的平贝示范基地,同时也是牡丹江地区最大的平贝种植基地和集散地,仅平贝一项,这两个场人均年收入就超过万元。平贝的发展推动了北药种植业的发展,刺五加、五味子、充山参等一批药材种植又有了长足发展。以平贝为主的北药种植业名副其实地成为海林局多种经营富民的龙头企业。
森林生态旅游形成环线优势,渐显规模。在新林区建设中,海林局把发展大石沟林场重点生态公益林作为森林生态旅游重点项目开发,用局县共建、招商引资等方式开发建设了“威虎山主峰景区旅游项目,从而拉动了全场商饮、运输、山副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全局新林业建设的亮点。
以大石沟林场森林生态、旅游保护开发为龙头,海林局加大生态旅游开发投入力度,目前,鹿鸣苑景区和清凉谷景区相继落成。这些景点与名镇横道河子“两园一城”(即东北虎林园、俄罗斯风情园、威虎山影视城)相呼应,成为牡丹江地区生态旅游热线的一条靓丽旅游环线,同时也使大石沟林场和横道林场职工群众增收,双双步入人均收入万元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