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1日电 在登上火车踏步的那一刻,刘根生情不自禁地回望这个城市。透过熙熙攘攘的人流,他仿佛又看见了十公里以外那渗透他汗水的泥浆抹起的高楼。
刘根生、赵学仁、胡长富、王宏宇、赵文臣、耿二哥……这些人对于我们这座城市只是匆匆的过客,他们走后可能没有人还会想起他们,他们是几十万来哈务工的农民中的普通一员,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用砖和瓦改变着这座城市的容貌。
春天,他们带着希望而来;严冬,他们期盼拿到工钱回家过年。就是这简单的想法,对一些农民工来说却像梦一样遥远。多年了,年底讨薪是许多农民工要过的一道难关。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拿不到工钱的农民工98%集中在建筑行业。这与行业的工期特点有关,而更重要的是行业潜规则在作怪,就是建筑企业先期垫资盖楼,开发商再陆续付工程款,一旦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承建方往往采取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法来缓解资金危机。
事实上,近些年,政府部门给予了农民工更多的温暖,一些监管建筑商的办法开始显效,拖欠农民工工薪现象已不多见,2007年全年劳动监察部门受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107件,同比下降86.74%。
更多的农民工带着笑脸回家了,刘根生是其中的一个。但不是所有人像刘根生这么幸运,耿二哥至今还在香坊区幸福乡张家村一破旧的农家土坯房里等待工钱。拿着白条子,他说:“哪怕先给点儿现钱,吃顿肉也行啊。”
●耿二哥望乡
17日9时。香坊区幸福乡张家村一破旧的农家土坯房里。赵文臣坐在透风的窗口呆呆地望着窗外,他深吸了一口自卷的旱烟狠狠地将烟雾吐出,扭过头对裹着棉被蜷缩在炕角的耿二哥说:“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了,家里白菜、土豆也快没了,咱们吃什么?”耿二哥叹了口气:“再忍忍吧,等工钱要回来就能回家过年了。”四处透风、室内结冰,空气中充斥着破板子、破袋子及劣质煤燃烧时散发的呛人烟尘,在这座比工棚还简陋的平房里,十几名等着发工钱的民工已苦苦地煎熬了100多个日日夜夜。
王宏宇是这群民工的头儿,去年他带着众老乡从齐齐哈尔来哈尔滨打工时,哪能想象会走到今天这般近乎绝望的境地。“给东方建筑公司干了半年力气活,一分钱工钱也没拿到,老乡们恨我怨我,可我又能怎么样?”他说:“我们的活儿去年7月份就干完了,可到现在包工头和建筑商还在互相扯皮,而建筑商竟然要拿两处加格达齐没人买的房子高价顶我们几十名民工15万元的人工费,这也太荒唐了,我们齐齐哈尔人要加格达齐的房子干什么?我去找建筑商说理,结果还被打了一顿,药费花了800多元,打人方却连个说法也没有。”
王宏宇说:“那些回家的老乡现在是天天堵着我家门口向我父母要钱,而哈尔滨还有十几名弟兄成天跟着我要账。我们这段日子靠打零工维持吃喝,每天是稀饭就土豆、白菜、豆腐汤,弟兄们快半年没见肉腥了。上回被打后,我的腰一直疼,干不了力气活挣钱了,从家带的钱眼瞅就要花光了,眼下我身上就剩二十几块钱了,再要不来工钱,我们吃住都成问题,更别想回家了。”
提起吃,耿二哥来了食欲,他的要求很简单:“哪怕先给点儿现钱,吃顿肉也行啊。”
●刘根生回家
17日7时。哈尔滨火车站第二候车大厅内。刘根生大口吞咽着热腾腾的方便面,他擦了一下额头沁出的汗珠,对身旁的同伴说:“快点吃,吃完了再归拢归拢东西,可别耽误了上火车。”此时,他们回家的火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才能发车,上车后还有两天多的行程,可从脸上兴奋的表情看,他们似乎已经回到了家里。刘根生说:“怕错过火车,昨晚我们就来了。离家大半年了,太想家了。”
“去年打工累不累,工钱都到手了吗?”面对陌生人的突然发问,刘根生先是一愣,随即恢复了之前的粲然。“工钱都给了,一万二,一分不少。”他下意识地拍拍了胸前。刘根生说,这几年他每年都来哈尔滨打工,去年干得最痛快,工钱都是一天一结,分文没少。“这不,一高兴,我们哥几个又多待了几天,看了看哈尔滨风景,再买点年货、地方特产带回家。”说到这儿,旁边的几个人指着地上的包裹笑道:“就属他买的东西多,新衣服、肉联红肠,什么好就买什么,也不嫌贵了,真是财大气粗了。他这次回家老婆准高兴。”
闲聊中,这些来自湖北的民工对哈尔滨的打工环境赞不绝口。他们说,现在政府部门对农民工非常关注,哈尔滨的打工环境一天比一天好,拖欠民工工钱的现象一天比一天少,这让他们对“第二故乡”的感情越来越深。“回家过个高兴年,开春我们再回来”!
开始检票了,刘根生第一个“冲”过检票口,背着沉重的包裹,他却一溜小跑起来。
●建筑工地,农民工欠薪重灾区
根据市劳动保障部门历年的数据统计,98%—99%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都出现在建筑行业,而其中被欠薪的又以力工居多。他们没有特殊的技术,只靠一身力气卖力挣钱。在很多工地,只有等工程结束,他们才能拿到这一个工程的工资。像城里职工一样按月领工资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奢望。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哈尔滨市一建筑企业负责人说,建筑行业内的垫资潜规则是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工程款不能及时到位,承建方往往采取克扣农民工工资等方法来缓解资金危机。比如盖住宅楼,一般由建筑企业先自己垫资盖到一层,开发商才会付部分工程钱,盖到二层时,开发商再付一部分钱,造成企业层层拖欠的恶性循环。通常情况下,一工程项目结束后只能得到70%的工程款,其余资金只得慢慢要了,对经济实力不强的建筑企业来说,大多只能采取拖欠原材料供应、工人工资等办法来缓解资金短缺的难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层层转包造成三角债。为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劳务合同的管理,相关部门明令禁止施工企业将工程转包或分包给没有建筑资质和用工资质的“包工头”。但据了解,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包工头”的存在仍然相当普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向有关部门履行报批手续时,在用工管理方面,表面上看有的全部由施工企业自主聘请,有的则聘请了正规的劳务公司,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则仍层层转包、分包,第一层的包工大老板或许有建筑和用工资质,但分包后的包工小老板则往往没有各种资质,只是通过老乡等关系带着一些农民工,而那些正规的劳务公司,往往就充当了包工大老板的角色,只与包工小老板打交道,并不直接与农民工接触。有的建筑施工单位甚至撇开劳务公司,直接将工程层层转包、分包。这样就造成“三角债”、“多角债”的出现,而这些包工小老板只是自然人,不具备任何施工和用工资质,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一旦卷款离去或与包工大老板产生支付纠纷,处于最底层的农民工往往就会遭遇工资被拖欠。
劳动合同是农民工自身权益的保障,但目前,不少农民工没有签用工合同的意识,这也导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屡禁不止。承包方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未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而且一部分农民工不懂维权途径,没有任何维权意识和措施,使讨薪变得异常艰难,往往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用工老板的良心上。
哈尔滨市相关部门人士介绍,农民工与用工单位签合同较少,除了是因为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外,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农民工与用工单位作为劳动力交易市场中双方的身份地位不对等。当前从劳动力市场现状来看,农民工总体上来说是供大于求,这样用工单位就有选择权,农民工一旦被选中自然很高兴,大多不敢要求用工单位签合同,另外加上农民工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欠缺,造成了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政府出剑,恶性循环有望斩断
在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新近统计出的数据中,出现了一个亮点———全市受理2007年新发生欠薪案件107件,涉案金额1200万元,涉案人数3487人,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86.74%、67.19%和72.18%。这是自该支队有这方面统计以来欠薪案件最少的一年。目前,这些案件全部结案,3487名农民工拿到了他们应得的工资。
每年年底,农民工为讨薪辛苦奔波,去年,哈尔滨市首次推出各种措施全面防欠。市劳保监察支队把全市592个建筑工地分成24个片、50个责任区,每个片和责任区都有明确的责任人,由这些责任人在监管责任区内的农民工在上工前签订劳动合同;负责为责任区内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讨要工资;并保证建筑开发单位交纳农民工工资保障金。还在400余个工地立上了农民工维权告知牌,由告知牌告诉农民工,要与用人单位签合同;工资没有按时发放时可以拨打的举报电话及责任人姓名。
自2005年以来,哈尔滨市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金收缴比例按工程造价的3%收取,去年,市劳保部门与市建委还联合出台细则,调整了这个比例,对存在欠薪行为的16户开发单位按5%的比例收缴,对遵守劳动保障法规的28户开发单位按1%收缴。这个调整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开发单位交纳保障金,去年全市对建筑工程项目收缴保障金2亿余元,收缴率达到95%。其中启动了53个工程项目的农民工保障金,为3600名农民工支付了1781万元的拖欠工资。
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一些开发商和建筑商也改进措施,避免拖欠工资的恶性循环出现。去年哈尔滨市首次出现了为农民工按月发工资条、将工资打入银行卡的工地。去年大连大商集团哈尔滨开发公司和天津二十冶建设公司分别率先为农民工发放了工资卡,成为哈尔滨市农民工持卡领工资的试点工地。建筑单位每月根据工种、考勤、加班费等标准,按时由公司总部直接向农民工的工资卡中打入工资,并将印有工资明细的工资条交给农民工。这一措拖不但让为农民工发放工资的行为正规起来,而且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工资被包工头克扣甚至卷走的危险。
●后记
他们离开熟悉的土地、家乡、亲人,来到陌生的都市,他们用汗水浇灌着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城市。民工,一个让都市人不再陌生的名词,一个让都市人无法忽视的群体。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来哈尔滨市务工的外来民工达数十万,他们是我们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只是为了生计奔波劳碌。看着城市日新月异,我们怎能无视他们的汗水?
今天,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关怀下,在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下,民工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极大改善,拖欠民工工钱这一建筑业的恶习已得到有效改观。我们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民工,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农民工,他们已成为城市肌体的一部分。请继续善待他们吧。
1月17日8时40分,T184次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坐在这趟列车上,怀揣着收获的喜悦与希望,刘根生和他的老乡们离阔别已久的家越来越近了;与此同时,在哈尔滨城郊那处阴冷的土坯房内,耿二哥和他的工友们还在苦苦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