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体育健身图片
搜 索
电力食堂是原意大利领事馆 首任房主为意大利商人
2008-02-29 10:19:59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图片说明】现为“电力食堂”的原意大利“领事楼”。

  东北网2月29日讯 《二十国领事馆建筑列入名城保护规划》发表后,引起了广大读者对哈尔滨市领事馆旧址的热切关注。本报今起将通过寻访这些哈尔滨建城初期的老建筑,挖掘其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国际化都市的多元文化和历史文脉。

  据南岗区有关部门对领事馆旧址的调查显示,坐落于南岗区红军街63号的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为原意大利领事馆所在地,建于1919年,为三类保护建筑。原名为“积别洛索高大楼”,也有人翻译为“吉别洛—索科大楼”。

  省社科院犹太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刘延年,多年来热衷于哈尔滨城市建筑艺术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吉别洛—索科大楼”一名来自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据介绍,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1847年出生于意大利,毕业于福尔工学院,由于学业突出,曾获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毕业后,他去土耳其修建隧道,后又到了俄国,在高加索等山区修建高架桥和隧道。二十世纪初,他作为经验丰富的桥梁建设专家,应邀来到中国东北。

  1917年初,他应沙俄政府的邀请,参与俄国交通部主持的大型建设项目。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原定建设项目搁浅,他就来到哈尔滨安家落户,于1919年建起了豪华私邸———“吉别洛—索科大楼”,并开始在哈尔滨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当时哈埠有名的房地产商。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1941年,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于1943年11月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

  在意大利领事馆撤走后,据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这里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50年代至70年代间用途不详,其后由省电力公司使用。

  刘延年回忆,他第一次走进这栋楼大约是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他还是69中学生。有一天,班主任通知班级男同学下午不上课,每人准备一把笤帚或铁锹,执行一项“保密任务”。他和同学们准时来到了集合地点———大直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系教学楼门前(现哈医大一院门诊部),在解放军战士的带领下,学生们走进楼里,从一间教室的一个地道口下去,然后走进了防空隧道,他们在防空隧道里的主要任务是清理垃圾和打扫卫生。待干完活后从另外一个出口出来时,已经到了博物馆广场,这个出口就在“吉别洛—索科大楼”里。

  刘延年介绍,“吉别洛—索科大楼”是一座以巴洛克为主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建筑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