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改革三十年回望:三代教师生活的时代变迁
2008-04-10 09:15:3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井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9日讯 当王宗明摆起“博士烟摊”的时候,曾给他上过《兽医放射线技术》课的王林安老师正在挪威国际兽医针灸学校的讲台上,为外国学生表演针灸疗法对猪、牛的麻醉。

  王林安1960年从东北农学院毕业后留校当助教,一直到1979年大学恢复职称评定,才晋升为讲师,当了20个年头的助教。王林安记得,刚毕业的头两年,工资是46元,以后是56元一直挣了17年。1975年,王林安被选入中国赴非洲埃塞俄比亚兽医专家组任副组长,当时他已经在大学任教15年,职称仍是助教。在3年援非的日子里,他一直被朋友们笑称为“56元专家”。“那时有外国人问到我们在国内的收入,谁都不说,因为有纪律。”

  1978年,王林安结束了为期三年的援非任务,回到东北农学院。那时,农学院已从香兰农场搬到阿城,并开始在哈市香坊区马家花园动工兴建新校址。

  回忆起东农下乡办学的日子,王老无限感慨,在香兰公社有句话很形象,“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是农学院的。”那时老师们住的是马号,稍好一点住“二劳改”的土坯房。他还记得,1975年组织上选派他到非洲参加中国兽医专家组时,为了照顾妻子和两个孩子的生活,把他的家从香兰搬到了阿城,在城东找到一处平房,冬天要靠烧火炕取暖,大人孩子冻得受不了。最冷的时候,哈尔滨市长王一伦的老伴跑到阿城给王林安家送来一车煤。

  王林安说自己在同龄人中是幸运的。当上讲师后工资挣到62元,又调到78.5元。1985年,他作为拔尖人才晋升为副教授,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被国务院学部委员会授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而他的许多同学在新老交替的过程中没等评上教授就退休了。

  王洪斌17年里的五次搬家

  王宗明的同学王洪斌硕士毕业留校后,1987年考到汪世昌教授名下攻读博士,此后一直在兽医外科领域辛勤耕耘,如今已成为这一专业的国家级领军人物,是龙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东北农大惟一的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洪斌比王宗明大6岁。1991年,已经33岁的王洪斌要结婚了,却没有房子。学校照顾大龄青年的他,在独身宿舍楼倒出一间12米的办公室做他的新房。王洪斌记得,学校不让使用电器,新房里做不了饭,只能吃食堂。食堂六点半开门,他妻子上班路远,来不及吃饭就得出门坐车,等她下班回到家,食堂也关门了。王洪斌只能每天晚上在食堂给妻子打好饭菜,把早饭也带出来,放在保温饭盒里,冬天就放在暖气上。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到1992年下半年,王洪斌终于在家属楼分到了9平方米的住房,厨房与邻居公用,小两口终于过上了有厨房的日子。

  1993年,已破格晋升副教授的王洪斌分上了一屋一厨,建筑面积43米,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家。在事业上,王洪斌也像上满了弦一样不断冲击新的高度。1996年初破格晋升教授,年末,成为全国兽医外科最年轻的博导。1997年,东农最后一次福利分房,从四个单元中拿出两个单元的3屋1厨,照顾博士、博导和留学归国人员。这些房子卖给普通职工每平方米550元,卖给博士们是每平方米350元。于是,王洪斌第四次搬家,住进了建筑面积105米的3屋1厨。也是这次搬家,他欠了外债,3.9万的房款,他从亲戚朋友处借了2万多。

  2007年,王洪斌第五次搬家。他购买了校内建筑面积200平米的高层住宅,花了41万元,但这一次,他是自己掏的腰包。

  高利干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1988年9月,在内蒙古乌盟,16岁的少年高利正在读初中。他不知道此时在黑龙江一个博士烟摊引起的震动,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会与这位博士的母校结下不解之缘。

  1997年高利大学毕业考入东北农业大学兽医外科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留校攻读王洪斌教授的博士研究生,2003年博士毕业留在兽医外科任教。从做学生到当老师,高利在10年中见证了高等教育和高校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兽医外科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得到了重点扶持,实验条件改善明显,实验室面积达到七八百平方米。实验设备都是国际上认可的,有的一台设备就上百万元。高利介绍,从建校到1996年前,兽医外科的科研经费只有50万元,以后的10多年中,科研经费增长了10倍。让高利开心的是,同自己的先生们相比,现在不仅学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改善了,个人待遇也一天比一天好。2000年留校后工资为790元,转年涨到840元;2005年晋升副教授,工资为1070元,2007年工资调整后为税后2100元。

  如今,已是硕士生导师的高利一结婚就有自己的住房,除了学校分给他的两屋一厨外,自己在校外贷款买了一处使用面积9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现在,高利正计划购买私家车。即将有房有车的高利在记者面前一脸阳光,他说:“虽然没有经历过导师那样的艰苦岁月,但没有后顾之忧的环境会让我更努力!”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