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图片新闻  >  经济旅游图片
搜 索
哈轨道装备公司巡回演讲唱响“劳动者之歌”
2008-04-28 11:19:0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阎艳 崔新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8日讯 2008年6月9日是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原哈尔滨车辆厂)建厂110周年的日子。该公司是在原哈尔滨车辆厂基础上改制而成,隶属于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以造修铁路货车为主业。公司始建于1898年,具有百余年的历史。公司具备铁路货车制造、货车检修两大系列为主的铁路车辆修造体系,是我国特种长大货车和工矿车辆的主导设计和定点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年制造铁路货车1000辆和检修铁路货车5000辆。

  “老车辆新轨道”·记忆篇

  “三十六棚”的由来

  1898年,沙俄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霸权,在我国东北修筑东清铁路的同时,在哈尔滨建起一个铁路附属工厂,即“哈尔滨临时总工厂”。

  建厂初期,由于工人们都居住在哈尔滨最大的贫民窟“三十六棚”,所以,工厂曾有“三十六棚铁路工厂”之称。工厂雇佣的1300多名工人中,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沙俄从国内用较高报酬招募来的俄国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中国工人。当时,沙俄大、小总管只知道驱使中国工人为他们组装和修理各种车辆,却完全不顾中国工人的死活。被沙俄称为“黄色苦力”的中国工人,挣着低得可怜的工资,像做苦役的囚犯一样,被沙俄总管们安置在工厂附近临时搭起来的帆布帐篷里居住。这些兵营式的帐篷阴暗潮湿,拥挤不堪,夏天雨淋日晒像蒸笼,冬天冰雪覆盖像冰窖。

  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总工厂工人张永贵领导中方工人联合起来,向俄方大总管提出“我们要享受人的待遇”、“我们要房子住”等要求。沙俄大总管总是敷衍并没有实质性行动,工人们愤怒了,不少中国工人手拿大棒子找到大总管讲理。俄方怕将事态弄大,被迫答应了中国工人的要求。其实,他们只拨了一点儿建房子的钱,经大小工头层层盘剥之后就所剩无几了。

  1903年秋天,在总工厂东北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搭成了一排三十六个人字形的马架子,这样就形成了人们能够勉强居住的窝棚。最初住在窝棚里的是吃集体伙的单身汉,不久,工人家属们也先后来到了这里。工人们互相帮助,又挨着每个大棚盖了不少的土坯房,围绕三十六棚形成了总工厂中国工人住宅区。后来,人们又把总工厂称为“三十六棚大厂”。

  根据文献记载,三十六棚工人住宅区的情况是:“华工有眷者使住于三十六棚,周围地面南北长三十五丈,东西长一百六十五丈。内住携眷工人及附居者八百余户,且在洼地,土屋矮窄,窦门斗室,无院无街,密如蜂房。一户住数家,一屋住数姓。空气不通,遇火水车难近,当雨有倒塌之忧。每临秋夏之间,滞水腐臭,百病丛生。”当时在工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三十六棚是冷寒宫,穷人过冬要人命,长夜没火难取暖,跺脚取暖到天明。”

  “三十六棚”是沙俄统治时期哈尔滨的一个贫民窟,也是沙俄奴役和剥削中国工人的历史见证。

  “老车辆新轨道”·文化篇

  6月9日是哈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原哈尔滨车辆厂)建厂110周年华诞,为展示公司新厂建设以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弘扬公司劳模无私奉献精神,激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多做贡献,日前公司举办了“劳动者之歌”巡回演讲,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此次活动从3月份开始筹备,根据公司2007年度九位标兵的事迹,认真组织讲稿,深入一线进行巡回演讲。在演讲现场,演讲员饱含深情讲述劳模事迹,劳模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每一位听众,博得员工们的阵阵掌声。

  据悉,此次巡回演讲活动是哈轨道装备公司迎接建厂110周年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共进行了六场,近1000名职工观看了演讲。通过此次活动,在公司唱响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主旋律。劳模的奉献精神将激励哈车员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发扬劳模精神,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