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春天:要玩就玩点新鲜的
2008-05-04 06:09:1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薛明贾大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4日讯 春天到来,亲近自然,建构自己的品质生活已经是当务之急。当时尚、自然、绿色、健康的时尚户外运动得到更多人的追捧时,我们不仅看重形式,更在意自己在片刻的成就中得到的满足与骄傲。那是一种幸福,在这个春天已无须等待。让我们为您介绍些新颖的户外活动,一起去拥抱春天。

  你也可以飞:

  做个滑翔伞发烧友

  滑翔伞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一些登山者在厌倦了登山后再疲惫地下山,开始设法寻找一种快速的下山途径。何人最早使用改良的方块伞飞下山坡已不可考,但在1984年,法国登山家路易·菲龙使用改良后的方块伞成功地飞下勃朗峰后,这种运动开始迅速风行。起初是由登山者使用高空伞改装,后来开始由专业伞厂推出专用型号,从此,这项结合了冒险、挑战与休闲的空中运动逐步形成了一项新的运动“滑翔伞”。

  当你张开五颜六色的滑翔伞,依靠风力和速度,从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高山腾空而起时,山川大地,尽收眼底,清风掠过耳际,紧张的心情顿时化作悠然,人与伞溶为一体,按照你的意愿上升和盘旋,感受天地之间驾御自我的刺激和满足,何等的快乐刺激!

  据了解,滑翔伞相对于滑翔翼来说,具有极佳的操纵性和便携性,一个约20公斤的伞包,可以方便地背着游历名山大川,只要有山,有一块能铺开伞的空地,就能腾空而起,自由地翱翔,飞出十几公里后,收起伞包就可回家。其操纵技术也较简单,通过对操纵绳和几组操纵带的控制,就能灵活地在空中寻找气流,越飞越高。临近落地时,对正风向,柔和地拉下两端操纵绳改变伞衣的攻角,就能轻盈地实现“雀降”。还等什么,做个“鸟人”也不错吗?

  做个水上漂:

  冲浪运动快乐进行时

  没有海洋的城市,让许多人对大海充满了幻想。而海上的个性运动更是让人们向往。于是,冲浪这种紧张刺激的水上运动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冲浪,传说在古老的夏威夷群岛是酋长们互相拜访时,主人要驾着冲浪板出海远迎前来的客船,这是对客人最尊敬的礼仪,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活动。而这项运动真正广泛流传则是20世纪的事。是由一个叫乔治·帕雷斯的夏威夷人在特尼斯表演并在那边教青年人练习冲浪而被人广泛流传的。冲浪运动以浪为动力,必须在有风浪的海滨进行,海浪的高度要在1米左右,最低不得少于30厘米。冲浪板的设计,从最初长5米左右,重50~60公斤到现在的长1.5~2.7米,宽约60厘米,板轻而平,两端稍窄小,后下方有一尾鳍。还在板面上涂了一种蜡质的外膜,它仅重11~26公斤。如果你有意于冲浪运动,很有必要了解冲浪的基本技术知识。冲浪者必须具备游泳技术。冲浪时,运动员先俯卧或跪在冲浪板上,用手滑到适宜海浪的地方作起点。当海浪推动冲浪板滑动时,运动员使冲浪板保持在浪峰的前面并站起身体,两腿前后自然开立(通常是平衡腿在前,支撑腿在后),两腿微屈,随波逐浪,快速滑行。

  冲浪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运动。它通常是从人身冲浪的训练开始的。人身冲浪,就是冲浪者先游泳离开海岸去等待大浪,当大浪冲向海岸时,就以侧泳游向海岸。当游到浪峰上时,把脸朝下,背部拱起来,并把手放在腿的旁边,这样海浪就会把他冲向岸边。海浪消失,冲浪者就把两手张开以减慢速度。这种冲浪感觉训练以及平衡感训练在冲浪板冲浪中是相当重要的。利用冲浪板冲浪的选手,需要把腹部趴在冲浪板上,然后再划到海浪成型的地方。当大浪开始冲向岸边时,冲浪选手就奋力划到海浪的前面,在海浪开始把冲浪板冲向海边时,迅速站立起来,一脚在前,一脚在后,以改变身体的重心来驾驭冲浪板横过波面。优秀的冲浪选手可以移动自己和重心到冲浪板的前端,但大部分人都是站在中央或者后面部分来控制方向。

  通常一个大浪能把冲浪者冲到岸边沙滩上,有技巧的冲浪者一般都不会直直地朝岸边前进,他们通常都和海岸线形成某个角度行进,也就是斜着岸边冲过来。这样冲浪的距离就可以加长,有时他们可以以时速55公里以上的速度冲过400公尺以上的距离。

  平均一公尺的浪高对冲浪运动来说,就是很理想的高度了,一公尺以下虽然也可以,只是效果差一些。现在,海南、青岛等地有许多适合冲浪的海域,去海边参加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已经成为许多时尚青年迫不及待的想法了。

  在田间采摘:都市绿色“形式主义”

  可能像飞行、冲浪这样的“极限运动”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那就找些像“采摘”这样舒缓的户外活动,来放松一下身体和心情。

  蜗居都市的人们从田间树梢采摘回一份自然惬意,除了能在乡间感受到收获的喜悦,摘下美味瓜果,更是重温儿时的记忆。而不少旅行社和景点也都打出了采摘牌,把这个缺乏收获的春天装点得红红火火。草莓、挖野菜、垂钓哪样是你的最爱,和我们一起去找寻春游的乐趣。

  事实上,当采摘不再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转化成一种旅游乐趣,一种时尚体验,甚至是一种新潮文化时,就更能体现它的独特魅力。五月,春暖花开,正直踏青时节,不少市民驱车来到田间和日光大棚采摘草莓,体验田园生活。“五一”期间,市民张新带着孩子来到市农业科技园草莓大棚内,在浓浓春意里享受亲手采摘的乐趣,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据了解,在哈尔滨市农科院的现代化温室内,种植着近万株新品种草莓,如今多数都已结出了果实。与外地草莓相比,地产草莓营养价值高,香甜可口。目前,道里区、呼兰区许多蔬菜、水果基地已经开始了采摘游活动,市民又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

  脱胎于农家休闲游的采摘游,甚至催生出都市“农民”的队伍。他们租种农民的土地,自己耕耘,等待收获。在阿城、呼兰等区的乡下,许多人租到菜地一年的使用权后,开始了自己种菜、自己摘、自己吃的“农家生活”。据了解,现在已经有几百个家庭在这里建起了自己家的菜园子。许多人选择去郊区种菜,把翻地、撒种当成新的健身放松方式。尤其是有老人、孩子的家庭,老人热衷于重拾农耕梦,孩子则被家长带去亲近土地。“五一”期间,孙刚带着妻子、女儿和岳父、岳母一起开车来到自家菜地——位于红旗满族乡阿城区的一块二分大小的菜地,为全家人种下的菠菜、西瓜浇水。孙刚是和邻居们一起租种到这块地的。今年春天,这里的农民将耕地分块出租,并为租地的家庭提供工具和有机肥,以及黄瓜、西红柿、草莓、菠菜等种子,另外还提供农业技术指导,没想到一下子就租出去100多块地。负责这项业务的张主任说,租菜地的人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里人,“但不少人连韭菜和蒜苗都分不清,他们的父母有些以前干过农活”。几乎所有家庭都是带着孩子来的。孙刚的女儿刚5岁,自从两周前跟姥爷一起亲手把种子撒进土里,这块菜地就成了她的牵挂,一到周末就催父母快去。“我们在菜地里忙活时,她就在一边和泥、抓蚯蚓,玩得可高兴了。”孙刚告诉记者,岳父、岳母年轻时在农村劳动过,退休后闲得慌,一听女婿说可以在乡下租菜地就马上报了名。两位老人每周末搭女婿的车去菜地,平时女儿、女婿上班了,就自己坐公交车去,是全家在菜地里最卖力气的劳力。

  在享受浓郁乡土风情的兴致中,触摸农村生活气息,积累农村生活经验,增长农业生产知识。环保的农家蔬菜、野外放养的家禽、古朴干净的农家旅舍……这种原生态的农业方式已经悄然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逐渐形成“产业链”,伴随着采摘游的一路兴起,这种以“农家乐”为载体的农村休闲游正在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一种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