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数学:综合性试题难度大
2008-05-05 10:26:5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一、试题结构

  今年试题与去年不同,由原来10道填空题改为8道,总题量仍是28个题,相当于增加了两道解答题,本次试题考查学科知识达80%,其中1题至10题是选择题,11题至18题为填空题,19题至26题为一般性解答题,27题、28题为综合性解答题,这样安排是为了使试题题型分布具有层次性,更合理,同时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没有怪题、偏题、难题,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照教材的要求,注重试题的基础性,覆盖面大,不超纲,能在教材中找到试题的出处,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注重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通过试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理解与掌握程度,为下一步迎接中考的数学教学找好方向。

  二、试题特点

  1.重基础

  试题突出“双基”的考查,紧扣大纲和教材,既侧重考查学生对最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基础知识掌握和灵活运用程度,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本次试卷第1题至第10题重点考查了正负数的应用,整式的运算,算术平方根,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抛物线的平移,及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扇形面积公式,三视图,概率,分段函数等。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得满分,但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易错,如:第6题中对抛物线的顶点式y=a(x-h)2+k中“-”“+”记忆不清者,易错。其实要掌握抛物线平移的方法,即顶点的平移。第10题中单位时间进、出的水量都是一定的,如误以为是“一样的”,便导致此题错误。有的是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学生的计算能力,如:第7题。第11题至第18题重点考查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函数有意义的条件,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切线的性质,中位线的性质,平均速度,找规律,多解问题。其中第16题体现学科间的联系,个别学生由于对平均速度的误解导致此题做错。第18题考查学生几何语言与实际图形结合的能力,题中说“等腰三角形ABC”画图时就应考虑有可能是钝角等腰三角形,或锐角等腰三角形,这样就不会丢解。

  2.重应用

  此试卷中的第1、5、7、8、9、10、11、14、16、17、21、23、24、25、26题,均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应用题,充分考查学生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综合

  综合性试题在中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的特点是:代数、几何相互综合,试题的难度大,区分度也大,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综合试题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有机的综合为一体,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27题,它考查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函数、面积、相似三角形、梯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分段函数、动点问题等有关的知识,题目中隐含了基本图形,基本结论,隐含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增加了试题的难度,还有本次试题中的28题是函数型的综合题,俗称压轴题,环环相扣,设计巧妙,由于它打破了章节的界限,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注重知识间的有机结合与联系,在考查“双基”的基础上,覆盖的知识点更多,重在考查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考查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第(1)问重基础,考查对函数思想的理解、运用,将A点坐标代入解析式求出b,此时直线m与两坐标轴交点可求,由于OD垂直直线m构造了基本图形,可求OD长,此问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已知条件简单明了,解题思路清晰,学生能顺利解答第(1)问。在第(2)问中,学生的困惑是找不到直线n在哪里,实际是对轴对称理解不够,由于折叠,直线n应是BF的垂直平分线,此时BF的中点在直线m上,不应将m、n混为一线,学生易忽视的还有“使B点落在坐标轴F点处”,这里的坐标轴既包括x轴,还有y轴,进一步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3)问中,由于F、F1、Q、R为顶点要构成平行四边形,由于第(2)问中的F(0,1.5)已不符合第(3)问的条件,所以第(3)问中的F点只能是在x轴上的(3,0),接下来又出现两种情况考查Q点坐标,设计精彩!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为目的,以FF1为边构成平行四边形时,实际是直线QR向上或向下平移,直至QR= FF1为止。通过以上各问题,考查了初中数学的一次函数、方程、方程组、轴对称、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诸多知识点,同时也考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与方法,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持续发展。

  文/高级教师马永红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