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改革开放30年:最长寿的换心人和最尖端的换心术
2008-05-06 11:23:3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1993年,杨玉民安度心脏移植术后一年,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的金铮教授(右)向夏求明教授和杨玉民表示祝贺。
  4月26日, 5位“换心人”从各地前来给杨玉民庆祝“16岁”生日。
  新华社记者周确在1994年报道“换心人”的新闻在全国各报刊发。

  东北网5月6日讯 改革开放,实实在在地表现在每一个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领域。在我省医疗卫生领域,改革,使那时的“白大褂”们有了创新争先的劲头,也有了保障他们发挥才智的物质基础;开放,使这些站在现代学术前沿,仰望生命科学尖端的人们,更多的看到了我们国家、我们所处的地域,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可以说,我省的医疗技术是改革开放之后步子迈得大迈得踏实的领域,它的变化是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

  心脏移植,是一项从基础学科到临床学科全面提高、全面协作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它体现一个地方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平。作为一个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行为,它足可以代言我省改革开放之后所取得的医疗成就。因为,有事实表明,龙江的“换心人”心脏每一次跳动,都在刷新一项亚洲纪录。

  在我省,有一个心脏移植术后存活良好的群体,他们的生存时间之长,生命质量之好,生活的故事之多彩有趣,足可以证明,我省的心脏移植技术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4月26日,50岁的杨玉民快快乐乐地过了他自己16岁的“生日”。他的生日庆典来宾中,66岁的老人说自己只有8岁,45岁的汉子骄傲地报出15岁的年龄,29岁的小伙笑称自己仅仅4个月大——在黑龙江,在哈尔滨医大二院,多年来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共同的名字叫“换心人”。他们所说的“生日”准确地说应该是再生日,他们特殊的生命旅途中,因为接受了高超的心脏移植技术,获得了重新上路的可能,他们的年龄有了重新计算的日历。

  百人大战,“换心人”悄然诞生

  1992年的4月26日,是个星期天。这个日子,对于两位当时都身处哈医大二院心外科、当年都是34岁的一医一患来说,记忆截然不同。

  作为患者,杨玉民那天的心情很悲壮,决定要把自打生下来就长在自己胸腔里的那颗心换掉,着实有些紧张,有些好奇,更有赌一把的劲头。那时,这个医院里还没有谁做过这个冒险的“换心”术,经过医生的讲解劝导,杨玉民决定豁出去。因患晚期扩张性心肌病,他那颗比正常大三倍的心脏已经让他生不如死,试试换颗心,也许能像个好人一样活着。鲁莽的性格此时帮了他下决心的大忙。

  作为医生,蒋树林那天有些激动,有些兴奋。作为一名年轻医生,虽然跟随导师赵士杰教授在动物身上也做器官移植实验,缝缝合合无数例,但还没有亲自尝试过在活生生的人体上做心脏移植。作为医院为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忙碌着的一百多位医生中的一员,他反复默记着自己负责那部分的工作步骤。

  在这场当年的“百人大战”中,绝对的主角是著名的心外科专家夏求明教授,他是我省这个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的主刀。回忆起那天的场景,如今82岁高龄的夏老还用“如临大敌”一词来形容。而作为当时攻坚战的总指挥,当时的哈医大二院院长单世光将那个手术叫做“绝对突破”。

  那天早四五点钟,杨玉民就被医护叫起来做术前准备。一切都在别的患者不知情时悄悄进行,红色大屋顶的住院处大楼,在那个早上有点神秘。全院进入一级“战备”,心外、心内、手术室、术后监护室、体外循环、心电监测、彩超、同位素……当时医院心内科的著名教授王璞、关振中以及相关科室医生护士工作人员100多人分成18个攻关小组。蒋树林所在的是第六小组,负责“供心保护”,即是将供体心脏取回医院,并切实保护这颗来之不易的珍贵供体心脏质量安全。

  四个多小时的忙碌,1个半小时的手术,1000多针的创面缝合,当一切都过去,医生们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看到了生命的顽强,这其中从弱到强的转折,是医学技术创下的奇迹。

  可是在夏求明教授的记忆中,当时的他们,没有欣喜万分的欢呼场景,因为,手术成功不是这个医疗过程的最终目的,心脏移植成功的标准要看术后患者的存活时间,那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和观察过程。因此,这个如今看来可以称作完美的我省首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在当时是静悄悄地结束的。

  

  奇迹迭出,昔日重患高调重生

  自从大着胆子换掉了折磨自己多年的心脏,杨玉民就别无选择的成了新闻人物,这位曾在哈尔滨郊区做屠户的农民,紧接着又不断有新闻爆料:术后两年后妻子怀孕生女,术后7年时遭遇车祸,术后15年安然度过……

  这一当时的医学奇迹,不但省内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也在国内各大媒体引起了轰动。

  新华社驻黑龙江分社的资深记者周确记得,在杨玉民心脏移植术后两年,杨玉民妻子怀孕生女,去杨家采访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是医院提供的一间小房,老杨依然操持着卖肉的老本行,朴实而爽快;妻子贤惠能干,刚出生的女儿叫杨扬。在周确厚厚的剪报本上,记者看到了1994年的《沈阳晚报》、《信息日报》、《新闻导报》对杨玉民的采访,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这一器官移植后的奇迹。

  《健康报》驻黑龙江记者站的衣晓峰,更是“咬”住这个新闻不放,跟踪报道了16年。在他提供给本报记者的一份健康报1994年的《记者通讯》上,有他采访这一重大医疗事件的前后经过。他不但关注了“杨玉民安然度过术后一年”、“多学科保驾护航换心人安度500天”,还刊发了对夏求明教授的专访,并用文字塑造了一组组为这个尖端医疗科技奉献的白衣天使的群像。衣晓峰清晰地记得,有关换心人的报道,让他摘得了第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荣誉,还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卫生好新闻一等奖。这是医学奇迹给予新闻记者的机会。

  在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中,我省的器官移植、特别是心脏移植一路高歌,纷纷引来国内许多医疗业界人士的造访取经。

  哈医大二院做的第二例心脏移植患者是一名中学教师于文峰,来自尚志帽儿山中学。2008年他也成功迈进术后第15个年头。他曾经在术后10个月时,就同医生去北京参加有关器官移植的学术会议,那次他在医生担忧的目光中登上了长城,检验了那颗刚刚属于他的新心脏。2004年,他和另外一名在58岁时做了心脏移植手术的杨孟勇一起,到武汉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器官移植者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他们参加了100米、800米、铅球项目,杨孟勇还参加了乒乓球比赛。

  15年前,记者曾随术后回家的于文峰去他所任教的帽儿山中学,近日再次见面,他像和老友见面一样谈笑风生。他说,当年他患上的扩张性心肌病,让他多次在死亡边缘上挣扎,在等待供体的那些日子,他躺在床上连睁眼的力气都没有,每隔20分钟家人就得叫他一次,怕他就那样长睡不醒。术后很长时间,尽管移植的心脏没有什么异样,但他都不敢多说话,多做事,怕把这颗宝贝心脏累掉了。现在,他早已不再担忧自己的“心”事,每天只服用一种药,其他的都和健康人没有两样。如今,他在帽儿山中学已经完满地带完了五届高三学生,还有一个多月,他的第六届高三学生即将参加高考。他在学校还承担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毕业班的数学课,担当学年组组长,工作负荷在学校是最高的,但他能胜任。他说,参与社会工作,就是一种证明,是我们通过心脏移植恢复健康的一种体现。这次不寻常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医疗科技能让一个人活着有意义,它能让一个临死的病人,重新高质量地生活。

  

  走入常规,换心术不再“新闻”

  对于刚刚在2007年12月24日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孙利滨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同那些过16岁、15岁“生日”的换心前辈来比,他不是那么被新闻关注了。在医院里,他走到哪里也都引不起任何惊奇。在16年的探索实践中,哈医大二院已经成熟地掌握了心脏移植这门从基础学科到临床学科全面协作的系统工程。

  如果要挖新闻,孙利滨还是占了两个“第一”,这位29岁的“换心人”是在去年7月1日国家出台并实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后,严格按报请批准程序进行的第一例,也是“器官移植准入规定”颁布后,哈医大二院作为被国家卫生部审核确定为我省惟一一家可以做心、肺、肾器官移植的医院,所进行的第一例器官移植术。

  选择在西方的“平安夜”那个日子做手术,不知是否是医院的有意为之。只是,那天作为孙利滨的主刀医生,我省惟一一位被准入可以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蒋树林教授心情同16年前大不一样。当年百人大战,如今只十人小组而已。已经是医院心外科主任的他,已经将他的学术成就写进了他的专著《现代心脏移植学》,多次做此手术的经验已让他游刃有余。只是,在本次心脏移植手术上他力求“创新”,采用双腔心脏移植法,突破了以往术式的禁锢,避免了传统方法带来的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不易止血、操作复杂等情况,赢得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吻合过程。缩短供心缺血过程,配合新式心肌保护液,尽最大可能延长了供心存活时间。这次手术也是哈医大二院首次对“肥厚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扩大了移植适应范围。至此,在我省,心脏移植术涵盖了心肌病晚期、冠心病晚期、瓣膜病、复杂先心病等所有心脏疾病,推动了该项技术的新进发展。

  16年来,我省已开展近4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技术已达国际水平,最长存活时间已达16年,为国内第一。手术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13岁。国内存活十年以上的心脏移植患者共四位,其中三位在我省,心脏移植已成常规手术。

  回望我省医疗成就的巨大变化,原省卫生厅副厅长李金亭深有感触。1992年年初,当哈医大二院申请进行心脏移植手术时,当时的卫生厅还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经验,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厅领导对这一项医疗高技术的挑战给予大力的支持。如今,在我省,哈医大一院姜洪池教授领导下开展的肝脾移植等项技术,也都十分成熟,仅仅是十几年的时间,我们这个边疆省份在医疗高科技上丝毫没有逊色于国内经济实力雄厚的省市,这应归功于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开阔的视野,能与世界先进技术领域同步呼吸的机遇。

  全院进入一级“战备”,心外、心内、手术室、术后监护室、体外循环、心电监测、彩超、同位素……100多人分成18个攻关小组

  第二例心脏移植患者于文峰,在术后10个月时,在医生担忧的目光中登上了长城,检验了那颗刚刚属于他的新心脏。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