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省救援队医生抢救被埋168小时幸存者
2008-05-21 07:13:3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1日讯 连日来,哈尔滨市那些奔赴灾区的救援队医生们不忘家乡人的牵挂,纷纷发回信件和短信,讲述自己的所见所感。

  午夜驰援抢救幸存者

  (哈医大四院医生李野)

  19日22时,广元市紧急通知全体市民19日—21日期间可能发生6—7级余震,要求立即进入紧急戒备状态,市民们纷纷奔向大街。为了安全起见,患者全部被搬至医院空地,我们的医疗队马上将7名ICU重患迁移到防震帐篷中,在医院空地上,为重患连接好呼吸机和各种监护设备。23时30分,广元市中心医院向我们医疗队求助:一名在废墟下被掩埋了7天后救出的幸存者需要紧急会诊指导。时间就是生命!我和肾内科王莉主任立即打车,奔向离驻地10公里远的城区。路上迎面遇到了许多从城区出来躲避余震的汽车和行人,但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救人!前进!交通受阻,出租车无法前行了,我们便下车一路小跑,及时赶到了广元市中心医院。病床上的重患是刚从青川县一座锡矿救出的,老人今年56岁。当时他已经重度脱水,外观极度消瘦,初步诊断为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我们立即投入抢救,先给患者补液,纠正其水电解质紊乱,同时进行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我和王莉守护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这一夜未眠。

  20日清晨,经过一夜的抢救,老人尿量增多,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老人脱离了危险。老人握着医生的手不肯松开,嘴里激动地念着“感谢医护人员、感谢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8位队员挤在一个帐篷

  (省医院医生李原风等)

  18日来到江油中医院后,我们就被分到了三个小组,投入到紧张的医疗救援和消毒防感染工作中。每天几乎都在30℃高温环境下,进行工作,加上水土不服,一些哈市医生出现了腹泻、失眠、头痛等症状,但却没有一个人停止工作。几名负责消毒防感染的队员,每天都要背着重达40斤的消毒箱子,徒步十几公里进行喷洒消毒。为给病人创造好一点的条件,我们18位队员“挤”在一个雨布搭成的临时帐篷里过夜,每餐吃的几乎都是方便面和八宝粥。面对艰苦的条件,所有队员毫无怨言,因为我们知道此行的职责———救死扶伤。

  在灾区,黑龙江省医疗队员的敬业精神,赢得了灾区同行和群众的尊重。附近的老百姓特意为这些远道而来的医生送来了“奢侈”的“病号饭”———米饭、炒菜,感谢龙江医生不远万里帮助灾区抢救伤员。

  在患者身边守了一夜

  (市第五医院医生赵立强)

  连日的余震使康骨医院大楼出现了多处裂缝,19日,为了保证病患的安全,我们医疗队几个医生刚刚下手术台,来不及休息,又开始忙着将病人一个个搬运到室外的安全地带。康骨医院共有100多名病人,我们从晚上10时许一直干到凌晨1时多。

  大约凌晨,成都出现了长达1分多钟的余震,怕患者在余震中过度紧张,余震后我们开始巡视病人,将病人妥善安置好,医生们仍不愿离开。一整夜,我们医疗队的医生们就坐在患者身边,几乎都没怎么合眼。20日早6点钟,我们又开始了查房。

  日夜守护在病人身边,医生们都要衣不解带。赵立强等队员表示,只要病人能康复起来,医疗队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据哈尔滨市首支医疗队领队柯云楠介绍,截至昨天,哈尔滨市赴川首支医疗队共诊察病人460余人次,会诊225人次,实施手术34例。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