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5日讯 “我特别想找个工作,为这个家减少一些负担。”昨天,从四川随姥姥来哈投亲的芮婕在电话中请记者帮忙。原来,芮婕得知哈尔滨日报“时空牵万家·为来哈的灾区亲人办实事”特别行动是专为来哈的四川受灾亲人同胞解决实际问题的,她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离开学校取照片逃过一劫
如果没有这场地震,19岁的芮婕7月份就能从位于四川绵竹的东方汽轮培训学校毕业。前些日子,她一直在为找工作奔走。5月12日12时,她离开绵竹,到德阳市取照片,幸运地逃脱一劫。
地震发生后,芮婕匆匆赶回绵竹,眼前的景象让她惊呆了———她只能找到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当她流着泪回到学校时,四层高的教学楼已消失。她听说,在学校里当老师的姑姑本来已经跑出即将坍塌的教学楼,却发现一名学生还困在教室中,再次返回教室,将学生用力推出,姑姑却永远留在了学校的废墟中……
芮婕找到了妈妈,得知其他亲人安好,全家人都汇集到姥姥李秀英的家。14日,李秀英接到远在哈尔滨已经74岁的表姐林忠芳的电话,听到表姐泣不成声地说:“你们都回来吧,咱们有啥吃啥,地方小,挤巴挤巴也能住。”
20日,李秀英带着11岁的孙女、19岁的她,穿着单衣从成都乘飞机到哈尔滨。
表姨让出床铺,自己睡水泥地
3人的到来,让林忠芳老人既高兴又为难,因为她居住的9平方米小屋实在太小。于是,她找到了女儿邱淑敏。
邱淑敏是龙江木器厂的一名退休职工,和婆婆、女儿住一套38平方米的房子,全家人每月仅靠邱淑敏600多元退休费维持生活。婆婆体弱多病,女儿今年6月份参加高考。一听说灾区亲人到来,邱淑敏二话没说,就是“欢迎”。她将自己与女儿的床铺让给李秀英老人以及11岁的孩子,自己与女儿、芮婕睡在地铺上。由于她家是水泥地,怕芮婕受凉,第二天她就去买来泡沫垫子。她还将自己和女儿的衣服全都拿出来,让客人挑着穿。
为了让11岁的娃娃继续上学,孩子到来的第二天,邱淑敏敲开了安静小学校校长办公室。得知情况,校长立即将孩子安排在五年级就读,并免去了孩子的所有费用。孩子上学的第一天,新同学、新老师捧着新衣服、新书包、新文具在教室迎接……
我要工作,自食其力
芮婕告诉记者,来哈几天,这座城市给了她太多感动。“全国哀悼日”的最后一天,姨妈带她到防洪纪念塔。那里,市民们自发点起蜡烛为地震死难同胞祈福。在震耳欲聋的“中国加油、四川加油”的呐喊声中,芮婕拨通了一位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朋友的电话。她高举着电话让朋友听,“不要悲观、一定镇作,这就是我们背后的巨大力量。”
看到妹妹有学上了,姥姥有人照顾,而姨妈家生活又非常困难,芮婕产生了找工作的想法。她告诉记者,自己大专学的是数控专业,爱好写作、书法、表演,曾经写过几十万字校园小说。无论苦累,只要自己胜任,什么工作都可以。“我要锻炼自己,以后好投入家乡建设!”
本报“时空牵万家·为来哈的灾区亲人办实事”特别行动,呼吁道里区新阳路、安国街之间的爱心单位、爱心企业,为芮婕提供就业机会,帮她实现自立自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