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震区一线 哈市救援队:手术在40℃高温下完成
2008-05-26 06:20:2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杨晓宁 杨茉 李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6日讯截至24日,哈尔滨市派往四川灾区的医疗救援队已诊治2000余名在地震中受伤者。为了灾区伤员的安危,医生们白天冒着高温,不知疲倦地呵护在病人身边;晚上无论刮风下雨,都毫无怨言地守在临时帐篷病房外;危急时刻,只要是为了伤员,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医疗救援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

  40℃高温帐篷里

  手术6小时挽救生命

  在40多度的高温下,普通人什么都不做也会大汗淋漓,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晓阳却告诉记者,赴川医疗队的医生们就在这样的高温下做手术,而且一做就是6个多小时。

  几天前,清川县一名在地震中开放性颅脑损伤的男子被送达广元市,生命危在旦夕,急需手术。医生们马上建起临时帐篷手术室。为尽量营造无菌环境,在正午30多度的天气里,帐篷被紧紧封上,帐篷手术室里的温度超过40℃。医生们穿着严不透风的手术服,就在这样的高温下,做了6个多小时手术,人人汗流浃背。由于温度过高,医生工作一会儿就会头晕目眩,体力不支,于是几位医生轮流上阵。近7小时后,手术成功,伤者保住了生命。

  护送重伤员

  随时准备紧急抢救

  23日下午,当张磊把一位脑出血患者安全送进德阳市内的医院病房后,才注意到自己和同事们的白服又被汗水湿透了。几天来,他们对此已经习惯。

  张磊是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他和4位同事一起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参加医疗救助。张磊说,这家医院在地震中出现墙体裂缝,成了危房,所以只能在街上搭的临时帐篷里接收和抢救病人。

  由于医院的检查诊断设备已无法正常使用,多数伤员需要进行转移,所以,运送病人也是张磊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震区的道路受损严重,运送病患的车辆几乎一路都在颠簸中,加上设备短缺,像脑出血等重患很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等危急情况,所以陪护的医生随时要对他们实施紧急有效的抢救,常常忙得大汗淋漓。

  黑龙江医生

  赢得震区群众尊敬

  23日一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杨素清和其他5位来自黑龙江省各医院的皮肤科中医刚一抵达绵竹,就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一上午,就诊治了六七十名患者。

  杨素清告诉记者,四川天气白天热、晚上冷,昼夜温差很大。23日晚,他们5个人挤在一个小帐篷里,没有被子,只能把随身带去的羽绒服搭在身上。第二天早上,为了节省时间,每人简单泡了碗方便面就上岗了。

  他们到的第一天,当地志愿者很快把“黑龙江来了皮肤科专家”的消息发布出去,需要诊治的患者纷纷赶来。一位17岁的小女孩逃生时跑丢了鞋,脚部感染,出现化脓症状。杨大夫为她上药后,一再叮嘱第二天一定再来。黑龙江医生不怕辛苦、不辞劳累的工作,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尊敬。有位81岁的老大爷一再表示感谢,让杨素清他们感受到了震区人民的朴实和诚恳,忘却了满身疲惫。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