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不误救援忍痛剜去烂肉 他们用热血铸就忠诚
2008-05-29 08:50:4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关长安 张迪晗 柳晓伟 刘治宇 闻礼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9日讯 他咬住毛巾剜去伤口烂肉、她抛下亲子成了灾区孩子的“妈妈”、他为抬遇难者尸体身陷泥石流……

  从黑龙江省消防救援队入川至今,前线传回了一条条他、她和他们的消息。他咬住毛巾剜去伤口烂肉、她抛下亲子成了灾区孩子的“妈妈”、他为抬遇难者尸体身陷泥石流、他们冒死穿越泥石流送给养……一个个他、她和他们汇成了一个名字———“黑龙江消防战士”,一个个感人事迹著录了一个篇章———“热血忠诚”。

  

  不误救援,他忍痛剜去烂肉

  27岁的尹成博是市消防支队香坊中队副中队长,在去灾区的前几天,尹成博在帮助哈尔滨市一居民取钥匙时腿部被烫伤,伤口一直未愈合。14日凌晨,中队接到入川救援命令,尹成博不顾伤痛请战获准,随后他跟随救援队连续转战到了都江堰。深夜,在野外露营时,尹成博小腿疼痛难忍,打开绷带一看,整个伤口已经溃烂发白,严重感染。当地向导是乡村医生,见此情景要求他立即治疗,否则将并发骨髓炎或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被向导带到一帐篷医疗站后,医护人员告诉他必须马上手术,但医疗站没有麻药,不具备手术条件。

  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救援任务,他请求医护人员马上手术。随手拽出一条毛巾咬在嘴里说:“来吧!”

  现场一名医生开始为他手术。此刻,他的伤口血肉模糊流脓流血,伤口创面比手掌还大、深及骨头。医生用剪刀剪去那些烂肉剔除脓血,尹成博死死咬住毛巾,但按住他的医护人员都感觉到尹成博浑身颤抖汗流浃背,一护士难过得背过身流下了眼泪。

  之后,尹成博又全身心投入到抢险救援战斗,许多战友都称他是“铁人”。

  救灾现场,他成了“守护天使”

  在灾区,黑龙江省消防官兵不但在废墟中不懈地寻找“生的印记”,更努力为灾区受伤群众抚平身体的创伤。来自市消防支队医院39岁的外科医生李松涛就被救援队官兵和灾区百姓称为灾区里的“守护天使”。

  不断的急行军和在废墟中的舍生忘死使得受伤成了救援官兵的家常便饭,双脚满是血泡,肢体被刮伤、砸伤成了所有官兵的“荣誉勋章”,跟随第一救援队挺进三江乡的李松涛就先后为近百名受伤官兵挑血泡、包伤口,还一直帮助救治灾区的受伤群众。

  在三江乡一处倒塌现场,一中年女子腿被砸伤引发积液难以行动,路过此处的李松涛立即予以救治,留下了活血化淤的药品后告知其减少活动,并坚决地推开了该女子硬塞过来的两瓶白酒。据了解,从进入三江乡至今,仅李松涛一人就救治了当地200余名受伤群众,光包扎用的绷带就用掉了50多轴,消炎、化淤药品整整用掉了3箱。

  抛下亲子,她成了临时“妈妈”

  作为此次黑龙江省入川救援的唯一一名女消防队员,道里消防中队中队长杨丹扮演着别人无法替代的角色。当队伍挺进三江乡后,看着路边无家可归的孩子,杨丹的内心难以平静:“我的孩子刚刚一岁,我知道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可是灾区许多孩子都成了孤儿,他们太需要母爱了。”

  在指挥战士抢险救灾之余,杨丹经常抱着灾区的孩子亲了又亲,她把自己的给养拿出来分给孩子们,喂他们一口一口地吃着面包。几天里,灾区的孩子总会出现在杨丹的面前,主动要求她抱抱,亲亲,不断喊着她“杨妈妈”。

  救援路上,他把给养送路人

  15日,就在消防抗震救援队向漩口镇挺进的时候,一位20多岁的青年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我能和你们一起走吗?我的家在灾区,我想去找我的家人。”“来吧,路上我们也能照顾你。”市消防支队动力中队战斗一班副班长杜林毫不犹豫地欢迎这位朋友。原来,该青年的家在漩口镇,听说家里遭遇地震,便匆忙只身从成都赶回,连瓶水都没带。救援队每人携带的给养只够三天,给养跟不上,没人知道后果如何。

  一路上,杜林把自己大部分的给养拿给了那个年轻人,而自己只吃一点保持体力。9个小时后,队伍终于到达漩口镇。分手前,该青年突然抱住杜林大哭不止,“太谢谢了,这么危险的时候,你却把吃的都给了我,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

  煮锅面条,他成了名炊事兵

  在记者与前线救援官兵连线时,市消防支队宣传站站长柳晓伟讲述了一个“炊事兵”老沈的故事。正是舍下重病妻子请命入川的他,让连续作战五天没能喝上热水的救援队官兵吃上了一口热面条。

  老沈名叫沈成友,是哈尔滨消防支队顾乡中队的一名三期士官,今年已经35岁。部队接到入川命令后,领导考虑他年纪偏大,家中还有病重的妻子,让他留守在家。但老沈毅然请命奔赴前线。入川以来,救援队官兵每天奋力救援,却只能靠火腿肠和饼干充饥。

  18日一早,当官兵们走出营地时看到,老沈已经搭起了一个简易灶台,正在为大家煮面条。原来,灾区的人民看到奋战在一线抢险救援的消防官兵十分感动,他们将自己家里的挂面送进了部队帐篷,并恳请官兵们一定收下。看到热忱的乡亲,看到舍生忘死的战友们,老沈搭起了简易灶台,给战友煮挂面。热腾腾的挂面出锅了,尽管只够每人一口的,但是大家都互相谦让着,细细品味着。

  为遇难者,他陷入了泥石流

  部队刚刚到达三江乡,齐齐哈尔消防支队特勤中队副中队长秦海山就接到命令,一藏族老人遇难,被埋压在猴耳洞的山脚下,需紧急救援。秦海山和9名战友冒着随时被山上飞石击中、被泥石流掩埋的危险,快速赶往现场。

  当时,道路在半山腰,上面是笔直的山体,下面是七八十米深的悬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崖身亡。在此情况下,秦海山主动要求在前方探路。他利用绳索和铁顶架设了简单的扶手,使救援队伍顺利前行。在快要通过滑坡时,秦海山突然尖叫一声,大家循声望去,看见他的整个左腿深深地陷入泥石流中,身体还在不断地快速下降。身旁的战友迅速将手中的竹竿递了过去,将他从泥石流中拽了出来。经过了重重危险,在秦海山的带领下,救援队伍顺利通过山体滑坡地带,成功将遇难者从路基下抬到地面。后经遇难者家属同意,官兵们把遇难老人抬至一个山坡,将遇难的藏族老人埋葬。

  进银杏乡,他留下“爱情遗书”

  在官兵们向银杏乡挺进的时候,一幕幕惊险的场景让为入川救援而错过了结婚登记的市消防支队太阳岛中队的指导员张亚军心悸,想想几天后的5月24日就是自己的婚期,在部队休整的时候找到了一个烟盒,并从战友那里借到一支笔,在即将冲向又一个重灾区的时候,他在烟盒的背面给未婚妻写下了一封“誓爱”遗书。

  “再过几天就是婚期了,可是此时此刻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之情,除了说句对不起,我什么都说不出来。我是一名军人,有义务、有责任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这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还能活着回来,我会百倍地爱你,用我的下半生来好好补偿你……”

  为送给养,冒死穿越泥石流

  17日下午,在漩口镇实施救援的第二大队突然接到公安部消防局命令,“在相距大约10多公里的山涧里的银杏乡有200多个孩子被困,急需给养和药品。”尽管命令中通报了“道路全部中断,且不断发生泥石流,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山涧里”,但“快去救孩子”的信念,使得百余名官兵们争抢着要加入突击队。

  很快,28名“敢死队员”集结起来,带着尽可能多的给养和药品向着银杏乡挺进。为了保证物品能及时送到被困孩子身边,带队的哈尔滨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吴宝庆将突击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背负着给养和药品,万一有人发生危险,其他的人还能继续向前进。

  “道路全都被封堵了,只能一点一点往前挪。山体倾斜超过70度,不断有石块从山顶滑落,打在人的身上,想躲都躲不开。就在我们挺进的时候,突然遇到了山体滑坡,官兵们冒险穿越过去,当回头看时,发现刚刚走过的路已经被大块的石头堵死,找不到任何踪迹。”官兵们冒死挺进,终于将给养和药品送到了目的地。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