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品豆腐看清河——清河林区改革见闻
2008-06-02 16:34:1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景辉 利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日讯 清河有句嗑儿:“水豆腐嫩又厚,干豆腐香又薄,起来晚了买不着。”

  “起来晚了买不着。”此话当真?笔者连起两个大早,蹲市场、串街巷,探究竟。

  早4点半。一声吆喝——“豆腐——”,井维英推着三板豆腐在清河通江街农贸市场叫卖。

  5点15分,她家那口子骑着“倒骑驴”驮着两板豆腐又凑过来。

  6点。5板豆腐卖完。两口子乐呵呵地离开市场。

  1、豆腐卖得为啥这么快?

  多了万张嘴,豆腐咋够吃?清河豆腐好,名不虚传。一位老人边买边夸:“这豆腐,细发!一碰直颤巍,吃起来像鸡蛋糕儿。”

  佳乐豆腐坊老板苏文忠,一天就做120斤干豆腐。媳妇在门口摆摊卖,早6点至9点,准完事儿。

  镇上人吃,沟里人也点着名的吃街里豆腐。“串街”老人张来春领车来到井维英身旁,一比划:“上50块。”

  “近几年,豆腐卖得快,都不用吆喝……”旁边一买豆腐妇女插话:“一到点儿,哪儿是卖,就像是‘发’豆腐。这几年,卖豆腐发了。”井维英听得直乐。

  如今,清河镇有39家做豆腐。每天,小户做两板,大户做五板,早晨卖一阵儿,有的怕早晨没买着特意留板豆腐中午再卖会儿。即使这样,还是“起来晚一点,来了晚一点买不着”。

  为啥豆腐卖得这么快?一位林业退休职工脱口而出:“一是好吃,二是外来务工的‘海’了。”“海了是多少?”“咋也得一万多。多了一万多张嘴,豆腐咋够吃?为满足人们吃豆腐,清河林区管委会正着手兴建豆腐加工厂。

  2、人往高处走人潮涌清河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清河,正是人们扑奔的“高处”。

  近三年,13000多外来务工人员扎根清河林区。万余人缘何流向清河?

  外来务工人员说:城像样,街干净,挣的多,看病便宜,孩子上学不花钱……

  清河林区管委会主任田喜军说:功在改革,得益于招商。

  截至去年底,共引资10.56亿元,其中去年3.96亿元。引进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18个,已建成投产12个。提供就业岗位1万多个。

  清河林区劳动力严重短缺。为解燃眉之急,出了名的“林小抠”破天荒第一次花钱在省级新闻媒体连续打广告招工。

  政策优惠:凡来清河创办实业的投资商,愿意落户的可以落户,子女上学享受林区子女同等待遇;有特殊专长的急需人才、专家,提供住房一套;工资标准在全局平均工资基础上,上浮3~5倍,项目达产后,可按税后利润分取5%奖金。从2005年开始,凡在清河林区打工1年以上或来投资经商者的子女,均可免除上学费用。

  桦川县农民李春秋,看了广告后,全家来清河林区买房落户。她在哈尔滨九联窗饰制造有限公司当了一名女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乡里乡亲听说她家搬清河都心动,问咋样?她说:“我说不行,你们去一趟,亲眼看一看,相中了,你们就过去。”结果,30多家亲戚落户清河。

  清河为提高教学质量,聘请了61个大学生,投资70多万元为小学添置了42架钢琴。不仅如此,为让当地和外来务工人员看得起病、看好病,还高薪聘请了8位教授,购进先进医疗设备核磁共振。

  现在,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340多人在清河享受全免费义务教育。

  “清河林区虽已进1万多人,可现在还缺,再招6000人,就赢了。”田喜军充满信心。

  3、改革结硕果山绿民增收

  透过“豆腐现象”,可见一斑。清河林区衣食住行的变迁,诠释着经济发展。

  “两危”时期,清河曾提出“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如今,这句话颠了个个儿:“人从哪里来?钱往哪里花?”

  去年,林区社会总产值实现9.4亿元,是1998年的7.23倍,财政收入1.4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

  山绿了。经济发展从依赖林木资源消耗转向生态保护,建立了2.1万公顷的省级响水河自然保护区。现在,管护区在每年带给8600多户职工家庭1.3亿元收入的同时,森林资源也在以每年17.6万立方米的幅度增长。去年,在可采资源较为丰裕的情况下,主动下调木材产量2.6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230万立方米,比10年前增长了20%。

  民富了。职工人均月收入由十年前的180元增长到1880元,增了10倍。去年,林业和外来人口人均年收入9162元,高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一倍多。

  清河林区的变迁,源于“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和“用发展林区经济取代发展林业经济”的战略。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