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全机械化让一年农活40天干完 现代农业看三江
2008-06-04 09:00: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谢振华 侯昭纯 沈才 高永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4日讯 黑龙江、乌苏里江与松花江流淌黑土地,冲积大平原。农垦建三江分局历经40年的开发建设,让这个昔日“沼泽大酱缸”如今变成大粮仓——1000万亩耕地,占黑龙江垦区1/3,占全省1/15的耕地;生产出82亿斤粮食,占全省1/10,每年向国家提供数十亿斤商品粮,商品率达90%多。

  水利完善让水稻撑起三江大粮囤的顶梁柱

  三江平原东部是全省沼泽湿地面积最大的地区。农垦建三江分局开发初期,3年一小涝,10年一大涝。治水成了关键。一亩地拿出10元钱,设立基金治水,四年投入2.76亿元。农户说,现在水顺出去,就旱涝保收了。

  建局以来已累计投资14.7亿元,占同期基本建设总投资的近一半,干支斗渠成龙配套,总长度66669公里。同时,他们围绕水利调作物,大力发展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又有利于抗灾的高产优质水稻生产。他们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优势,让江水“倒流“,引江水灌溉优质稻田。通过国家立项和自筹资金,建成了乌苏里江八五九灌区渠首和主灌渠工程,今年将灌溉水田10万亩。通过科技种田,水稻平均单产将达到1200斤,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分局局长王金会介绍说,他们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发展水稻。进入新世纪后,发展最快是近四年,每年以100多万亩的速度,使水稻面积由四年前的不足23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650万亩,四年增长近三倍。使全分局粮食总产由四年前的30亿斤,猛增到82亿斤,撑起大粮囤的顶梁柱。

  粮食生产全机械化让一年农活40天干完

  来过建三江的人,都为奔驰在广袤原野上“大马力”所震撼。农机局长骄傲地说,现在全局全年的农活,10天搅浆整地,10天插秧,10天收获,10天秋翻地,40天就全部干完。自1978年我国第一个现代化农场——洪河,从国外开来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大农机后,他们把眼光瞄向世界一流建设新型现代大农业的“眼神”一直没错过。近几年,这个分局更是每年投入两个亿,进行机械更新,向装备要效益。拥有50万亩水田,仅有1万亩旱田的创业农场机务副场长杜德旺介绍说,近几年,农场水田机械化程度达95%,机械插秧不仅时间抢回一半,且每亩需30元,而人工插秧要90元,每亩节省60元,50万亩水田仅插秧这一项,就为水稻户节约成本3000万元。目前,该局农业机械化程度居全国首位,拥有世界先进的大中型拖拉机3820台,各种配套农具4.36万台(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8.7万千瓦,水田机械化程度达94%,旱田达98%,综合达96%,实现了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农户种田缺啥补啥

  一位了解全国农业的人士到建三江考察后感叹:中国农业看农垦,现代农业看三江!

  且不说,编队的“银鹰”蓝天下扯着白雾喷撒农药,舰队般的康拜因在金黄的麦田里收割,叶龄诊断技术使农时十分精准。七星农业分公司科技园区的测土配方施肥课题测定,以前因盲目施肥,土壤中磷的含量每亩已多出200多斤,而钾肥不足。他们这几年根据测量结果,适量施钾、硅、镁肥等改善大米的品质和适口性。农业局长尹刚说,测土配方施肥每亩少施肥2~3公斤,每亩少投入6元。这意味着,一个200亩的水稻户,光肥一年少投入1200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平均亩增产30.65公斤,增效56元。变经验施肥,为农户按照技术员配的方子,缺啥补啥。还可以控制土壤残留物质,减少污染,生产出真正的有机食品。

  在37作业站,记者看到了100栋集中的水稻育秧智能大棚。在其控制室墙壁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着各个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的指标,一旦哪一个指标报警,立即可以得到调整。这项技术国内领先。而创业农场新购进的每台价值18万元的日本进口的仿手仿地形的高速水稻插秧机,更是让记者吃惊。据介绍,这种机械插秧既快又好,可将原来5到7天的插秧时间缩短到两天。

  红卫农场水稻示范户崔文臣去年创造了奇迹,中秋节那天,他所种植的水稻,经农业部等13位专家测量,亩产达996.9公斤,这在高纬度高寒地区的三江平原实属不易。近年来,农垦建三江分局投资千余万元建成了16处现代种植业科技示范园区,沿306省道建立起900公里农业科技示范带。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带中,设立百亩试验区、千亩示范区、万亩展示区;推行模式化栽培,贯彻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全方位“四全”标准化规程;运用进口装备、精准农业、航化作业、测土施肥、节水灌溉、叶龄管理等农业新技术,引领整体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使全局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领先国内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踏遍三江风雪路,世间何事不能为!”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如是说。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