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0日讯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彰会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举行。被奖励的对象既不是劳模,也不是英雄,而是一项项具体而又富有创意的工作:建设哈市首个中水回用人工湖、在全市首家开展社区矫正、实施露天餐饮规范化管理、采用“路长制”消除城市管理死角……这是香坊区历史上首次就创新工作进行表彰奖励。耐人寻味的是,表彰会本身就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作创新。
新区处处气象新。2006年10月,由原动力区和香坊区合并成立了新的香坊区,这片承载着哈尔滨传统工业文明的土地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强区,以机制创新建设靓丽城区,以服务创新构筑和谐新区———创新,成为贯穿整个新区起步全程的关键词。
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强区
数百头华系大白猪种猪走出国门,从香坊区出口朝鲜等国,填补了我国种猪出口的空白;上万辆安装上国产“蓝牙”的赛豹轿车走下生产线,国内第一款基于蓝牙技术的车载通话系统成功“孵化”;4.5万平方米中国北方最大规模巴西菇养殖基地落成,严格的生产技术规程确立了巴西菇国家产品标准……近两年来,一项项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在香坊区相继问世,科技创新不仅让这个工业老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成为拉动新的香坊区高速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建区伊始,香坊区就把“科教兴区”作为立区方略之一,大力实施科教推动战略,积极培育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该区的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已形成涵盖工业、种植、养殖、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医疗卫生、教育等众多领域的民营科技企业群。政府部门通过优先立项,政策倾斜,资金支持,增强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加速企业从单纯引进技术到独立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产品的转变。
良好的孵化环境激发了企业研发创新的能力,一项项在国内外同领域独占鳌头的产品和项目先后诞生。哈尔滨三元畜产种猪繁育基地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创建的智能原种猪场正式运行,合作开展的克隆及转基因猪技术研究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振兴村巴西菇生产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等5项科技计划项目,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巴西菇生产基地;通过实施哈尔滨市企业创新带头人项目和“示范+培训+服务+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推广模式,光明村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了地产“名特新”果菜规模化;亿时代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蓝牙系列产品、哈尔滨鑫润精铸工业有限公司“熔模铸造法生产汽轮机低压板的超长导叶片技术”、哈尔滨博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耐磨煤粉燃烧器”等项目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截至2007年底,香坊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发展到984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户、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达到57户,实现总产值51.73亿元、利税总额5.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5户,其中核准认定企业33户,实现产值9亿元、利税7158万元。今年初,香坊区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区称号。此次考核中,全国共有713个县、市、区当选,香坊区以哈市第一、全省第二的佳绩被推荐入选。
机制创新建设靓丽城区
利用中水回用修筑黛秀湖、在垃圾场上建丁香主题公园、探索实施“路长制”城管模式、在全市率先对露天餐饮实施规范化管理……通过思维模式、管理机制的不断创新,原本基础设施薄弱的香坊区让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个难点相继“破题”,破旧的老城区在合并重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变成面貌一新的靓丽城区。
风光秀美的黛秀湖公园目前已是哈尔滨市重要的生态景观和市民休闲娱乐好去处。但在两年前,这里却是环境脏乱不堪的危房棚户区。2006年,哈市对马家沟河进行综合整治,香坊区创新观念,把“包袱”当成“财富”,创造性地提出引入上游企业生产的中水回用,作为黛秀湖的清水水源,建成了哈市首座中水回用人工湖,为哈尔滨市探索中水利用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公园建成后,香坊区政府还邀请附近的居民为公园揭幕剪彩。时至今日,主动自觉地维护公园环境的“主人意识”在周边居民中已蔚然成风。
建设哈市首个丁香主题公园的举动是香坊区在城市建设中观念创新的又一神来之笔。区内旭升街南端原为一处大垃圾场,四季臭气熏天。即使在盛夏30多度高温时,附近的居民也不敢开窗。香坊区园林部门再次以创新的工作理念“变废为宝”,在挪走垃圾山的同时,在园址上兴建起了一座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的丁香“大观园”。园林内栽植以深受哈尔滨人喜爱的市花丁香花为主,共栽植丁香40余个品种近万株,同时以宣传画廊的形式向市民普及丁香知识。此举打破了哈市这个丁香城没有丁香主题公园的“尴尬”,也成为哈市园林行业的一件盛事。
一直以来,露天餐饮大排档是哈尔滨市城市管理的一个顽症。一方面,露天大排档深受市民喜爱,生意火爆;另一方面,各处露天大排档烟气熏天、垃圾遍地、吵声震耳,也让周边市民深受其害。以前的管理方式就是一个字“堵”,于是执法人员和餐饮业主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幕“猫鼠游戏”,城市环境依然如故。既然“堵”不住,那就变“堵”为“疏”。香坊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创新管理机制,对露天餐饮实施规范化管理:统一划定经营范围,统一餐饮设施,统一配备垃圾容器,限定营业时间,规定门前三包……一系列的举措化“敌”为“友”,变害为利。规范有序的露天大排档成了冰城夏夜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对此,各区争相到香坊区学习取经,在全市推广。
针对以往城市管理模式中容易形成管理盲点、死角的难题,香坊区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路长制”的工作思路。从去年开始,区城管局从局长到各科室科长的20名机关干部又多了一个新的职务———全区20个街道办事处的“路长”,负责对所负责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政道路、市场摊区等进行全面监管。并以路长为核心,在各辖区内形成五层监督反馈网络,强化社区城管监督机制,消除城市管理盲点,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使全区的城市管理水平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服务创新构筑和谐新区
香坊区是个老工业城区,区内停产、半停产企业多,下岗职工、贫困群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价值观、收入差距、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对此,香坊区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通过服务创新,解决矛盾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香坊区辖区内有各类残疾人约5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有8000余人。由于他们大多缺乏劳动技能,没有一技之长而无法通过就业和创业实现自食其力。以往政府对他们基本是以输血的方式进行帮扶,解决其生活中的困难,但无法帮其真正从根本上实现脱贫。从前年起,香坊区创新服务方式,变输血式的帮扶为造血式的帮扶,在全省率先建设了区级残疾人综合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可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培训养殖、种植、手工编织、餐饮及服务等多种技能,全年可培训残疾人学员3000余人。目前,该中心已组织残疾人培训6期180余人,已有部分掌握了劳动技能的残疾人开始了创业和就业,实现了自食其力。
在全市首家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香坊区服务创新的又一举措。从去年起,100余名社区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监狱劳教干警进驻香坊区的99个社区,协助被判处假释、缓刑、监外执行、拘役等人员在社区内进行监督改造。让符合条件的服刑人员在社区内度过刑期,通过接受教育、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等接受矫正,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回归社会,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司法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针对一些乡镇、村干部存在的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自律意识不强等问题,香坊区纪委创造性地制定了廉政教育卡、廉政承诺卡和廉政读书卡的“三卡”制度,通过廉政教育卡对乡村干部进行自律教育、通过廉政承诺卡规范其从政行为,通过廉政学习卡对其搞好学习教育。“三卡”制度强化了对基层干部从政行为的监督制约,规范了基层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权力,使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针对农村五保老人养老难的实际,香坊区创新服务方式,建设了目前哈市各区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全的一处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这座现代化老年公寓总投资160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共有床位220张,公寓内健身、康复、阅览、棋牌等各类设施齐全。这座集保健康复、生活照料、医疗卫生、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公寓的落成,既解决了农村“三无”老人的养老问题,又探索出社会化养老的一条新路。
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探讨中,香坊区提出:政策规定之内的放手干,政策规定之外的探索干,别人没干过的创新干。创新,让香坊区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