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解放军报]1803枚奖章—记驻守黑龙江的边防军人
2008-06-10 14:22:2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佟本正 周军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巡逻界江

铿锵步伐 牟可双摄

    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到把太阳最早迎进祖国的“东方第一哨”,从珍宝岛到绥芬河,驻守在黑龙江省3000公里边防线上的座座军营里,首次颁发的1803枚“北疆卫士章”,在边防军人的胸口上熠熠闪光。

    闪光的奖章,映照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映照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让我们把敬意的目光投向这些奖章,去探寻奖章背后的故事……

  他把女儿留在了这里

    踏着青春的步子,他们意气风发地来到了边防。边防对于他们,最初的意义不过是人生路途上的一个驿站,或者是一个达成心愿、改变命运的平台。然而,当他们从选择边防的那天起,生活的轨迹从此在这里拐了个弯。

    2003年3月10日,《解放军报》四版刊登一篇500多字的短文,文章标题是《人大代表高连启履历真简单:在一个边防连干了34年》。

    高连启所在连队驻地是个村,名三卡。从普通一兵干到上校军医,他没有离开过大兴安岭,入伍就在连队,直到2005年年底退休,一干就是36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留在了这里,也把自己的女儿留在了这里。

    那年,妻子和孩子随军到了连队,一家人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可天有不测风云,4岁的女儿罹患肾胚瘤。因驻地深山沟,未能得到及时救治,早晨孩子发病,夜里就离开了人世。

    女儿临别前只有一个要求,想吃一口她认为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零食:两毛钱一根的冰糕。高连启连夜骑车数十里,半夜里敲开了小卖店的门,当他把冰糕送到女儿的嘴边时,女儿咬了一小口,还没咽下,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士兵把自己的生活、命运跟士兵的职责、使命紧紧连接在一起,他就有了方向和力量。某边防团指导员李世刚就是如此。

    1996年8月的一天,李世刚一整天都沉醉在一种美妙的憧憬之中:他报考军校的录取通知书到了。他想啊想,一遍一遍地想:3年以后是少尉排长,干3年提副连,然后是正连……8月19日,他怀揣着一个五彩梦来到了大连陆军学院。两个月后,校方通知他,文化复试不及格,退学。李世刚惊讶得眼珠子差点蹦出来了,这怎么可能?

    退学通知和返程的车票几乎同时塞进他的手中。李世刚退学了。他不甘心,转过年来,重整旗鼓再考,又因两分之差被永远挡在了军校大门外。考军校,年龄已过杠,可他并没有灰心。此后,又3次与士兵提干失之交臂,军官梦一次又一次破灭。

    “把自己当做边境线上的一颗钢钉,钉到哪里就要在哪里使劲。”面对常人眼中的“不如意”,李世刚暗暗和自己较上了劲儿:几十双磨破的胶鞋、护膝,全身上下的累累伤痛,如同“炼钢炉”里的印证,使他成了边防团里响当当的“神射手”、“飞毛腿”、“武教头”。瞄准打赢革新不止,先后有11项革新成果被上级推广。先当一个好兵,再做一个好班长,所带的战士有8人考入了军校,4人直接提干……他从小小的名山哨所一步步走了出去,直至达到一种士兵的“极致境地”——获得金质“学雷锋荣誉章”、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荣誉。2006年,李世刚被破格从三级士官提升为正连职指导员。

  最令人心碎的永诀

    相对李世刚,3000公里边防线上,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官兵,每天站岗巡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许,他们一辈子都与辉煌沾不上边。可他们却用最朴实的情感对待自己守卫的土地,用最平凡、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他们无怨无悔的戍边人生。

    张志,黑龙江源头洛古河五连哨所的一名普通战士。一次,在扑救山火中,他脸部被烧伤,这时正赶上母亲千里迢迢到哨所看望他,脸上正缠着绷带的小张,害怕母亲见到他后伤心难过,于是躲了起来。哨长替他“打埋伏”,说小张外出执行任务去了。母亲住了3天后笑呵呵地走了。

    那天,张志躲在远处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一边抹着眼泪,一边低声抽泣:“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可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就在这年开江前,雪下得特别大,大雪封道,哨所断粮了。张志主动请缨骑马回到连队取粮取菜。在返回的路上,因马失前蹄,连人带马被冰排卷入了冰河。当战友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手抓着粮袋,卡在冰排之间,冻死在冰河,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年迈的妈妈闻讯之后悲痛欲绝,一年内为儿子做了21件棉衣。

    背了几十年的“爱国石”

    祖国的每一条江河都在我们的身上流,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连心肉。

    这是当年黑龙江省军区某边防站的一位老边防,在珍宝岛作战时写下的诗句,也是今天戍边官兵的共识。

    驻兴凯湖畔某边防六连辖区有一条“松阿察河”,因为河较窄,水流湍急,湖水冲击我方湖岸非常严重,造成水土流失。为此,官兵们长年背着石头去巡逻,将石头背到湖边加固堤岸。虽然战士们的手上和肩头经常磨出血泡,但背石之举常年坚持,因为他们知道,白棱河每向我方移过来一寸,60多公里宽阔的湖面也相应少了一寸。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六连的官兵把这些石头叫作“爱国石”。

  为了强边固防的使命

    “通信基本靠吼,巡逻主要靠走,守边离不开狗,观察主要靠瞅”,是上个世纪的边防景观。“电子哨兵”监控边境、“两栖飞船”巡逻界湖、千里边防一网尽收,已经成为今日边防的寻常风景。一枚枚闪亮的奖章上,也记录着边防官兵们强边固防的铿锵步伐。徐立辉,大学生干部。毕业来到珍宝岛守防,第一任职是连队军医。“战士用生命守卫宝岛,我要将知识穿上绿色的军装,让武艺插上知识的翅膀。”要强的他,半年时间里熟练掌握了14种武器装备,并参加了军区新型教练员比武,后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先后10次被省军区、军区评为指导员标兵、优秀地方大学生干部、基层干部标兵。

    陈文明,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读研,是他多年的夙愿,在校时,他已通过了母校的考研考试,只等新学期开学。就在这时,陈文明被分配到了北疆边防。去年初,他接到了学校打来的入学读研电话。读研,还是戍边?当再一次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陈文明果断作出了选择:放弃读研,继续守边!

    孙会兵,某边防团原团长。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打赢未来战争需要信息化,强边固防同样需要信息化。”几年前接受省军区的任务后,他率先在团队搞起了信息化试点,并成功研发出边情报知与处理系统、作战指挥与军事训练系统等“八大系统”和27个子系统,成为该军分区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

    如今,在黑龙江省军区网络指挥控制中心,鼠标轻点,远在千里之外的3000公里边境线一览无余;信息化网络覆盖了省军区防区内85%的连队、哨所和班排;“电子哨兵”巡视界江,在网上就可对全辖区进行24小时无缝监控……而这一切,离不开徐立辉、陈文明、孙会兵们的努力,也离不开广大戍边官兵的默默奉献……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