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1日讯 大灾见大义,大义显大勇。
龙江消防官兵奋战8个昼夜,经受住了无数次余震、道路险峻、山体滑坡、缺食短粮、露宿野外、步履劳顿、疾病威胁等考验,搜救被埋压人员193人,转移受灾群众1320人,救助伤员34人,运输救援物资85吨,抢救出居民粮食12100公斤、生活用品价值30万元……
救援“义勇军”在四川震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挺进三江
5月15日,副总队长梁明带领一支150人的队伍,朝汶川县三江乡进发。
地震发生后,三江乡95%以上的房屋或倒塌或成了危房,群众逃出后,只穿着身上的衣服,不仅没有吃的,甚至被子也没有,全都挤住在小学校的操场上。在消防官兵出发前,没有部队到达,是救援盲区。
半个小时左右就会发生一次余震,群众不敢进房子里拿东西,而那些救命的粮食,就在没有倒塌的房子里面。梁明下令:对全乡建筑逐个查验,搜寻粮食。
很快,在那些即将崩塌的危房里,出现了橘红色的战斗服,出现了消防兵。
在村民马景成家,官兵将梯子架在一处窗框上,一边密切关注房屋情况,一边快速命令队员进入,抢救出了250多公斤粮食。村民刘春芳家的粮食都被埋在屋子里,孩子饿得不停地哭,当救援官兵冒着生命危险把她家500多公斤粮食抢运出来后,她终于露出了笑脸。
最终,官兵们在80多户人家“抢”出了8500多公斤粮食。
一名藏族老人在猴耳洞附近遇难,当地负责人希望部队把遇难者遗体运出来。猴耳洞地处湍流,难进难出。地震过后,余震连绵,一面是不时滚落泥石的滑坡,一面是湍急奔涌的河流,在通向老人遇难处的滑坡带,巨石接二连三地滑落。官兵们一边观察头顶的动向,一边加快营救的速度。几经周折,军医于浩紧紧地抓住了遇难者遗体。滑坡带过于危险,官兵们无法将遇难者抬到村庄,按照遇难者家属的请求,救援官兵将老人埋葬在山坡之上。
苦战北川
15日20时20分,救援队抵达北川。没有帐篷,官兵只能在客车座椅、公路地面和车厢内休息。山区昼夜温差极大,白天还汗流浃背的官兵们夜里却被冻得瑟瑟发抖。
北川受灾情况极为严重,到处都是未彻底坍塌和多处出现裂痕的危楼。官兵们用生命探测仪对倒塌的100余处建筑进行了地毯式探测排查,在一农贸市场的倒塌建筑内发现生命迹象。
这是一幢四层商住合用建筑,因地震破坏一二层已经坍塌,叠压在一起,仅存的三四层也已支离破碎,摇摇欲坠,在余震作用下,不时有砖块、碎石掉落。为最大限度争取时间,营救被困人员,总指挥林铁刚第一个进入坍塌的建筑废墟内,指挥搜救。经反复勘察,队员们终于确定了被困者被埋压在一层北侧墙角处几块断裂的水泥板下。
钢筋水泥纵横交错,为避免使用机械造成楼体坍塌,官兵们只能轮番上阵,指战员先是小心翼翼地徒手清理覆盖在水泥楼板上大小不一的砖头瓦砾,然后再利用液压千斤顶、起重气垫将楼板慢慢支起。由于余震原因,救援行动数次中断,但是官兵们依然坚持战斗。16日14时许,经5个小时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将被困90多个小时的一名中年妇女救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16日7时20分,北川中学。北川中学阶梯教室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地震发生时北川中学正在上课,阶梯教室下埋压着众多的学生和教师。
官兵们采取接力传递的方式,将一块块楼体塌落物迅速转移到学校的空地上。经过清理,终于在20分钟后搜救出第一名被埋压人员。一名学生家长经过辨认确认是自己的孩子后,跪在废墟上紧紧抱住孩子遗体,含泪向官兵致谢。
阶梯教室废墟内塌落物交错连接,体积巨大,清理搜救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但官兵们拼尽全力,竭尽所能,于当日搜救出埋压人员25名。
目睹灾区人民失去亲人的苦痛和生活上的艰难,官兵们自发组织向灾区人民和四川籍战士捐款,官兵们倾囊相助,在最短的时间内筹集了7720元。从总指挥林铁刚手中接过捐助款时,四川籍战士泪洒疆场,受助百姓痛哭失声。
在北川战区,救援队共转移受灾群众729人,抢救埋压人员184人。
漩口“啃骨”
5月15日22时30分,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政委崔军率领的150人小分队经过近9个小时的徒步负重行军,抵达汶川县漩口镇。
根据当地指挥部的力量调派,救援队要承担百花电站、水泥厂、阿坝铝厂等5处的抢险救援任务。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已经90多个小时,到场的官兵心里都清楚,过了72小时的最佳救援时间,加之现有的场所均已被先期到达的抢险队伍搜索过,这是难啃的硬骨头。
5个战场分布在漩口镇周边,距离指挥部最远的阿坝铝厂要步行8公里。官兵普遍遇到的问题是余震不断,建筑物随时可能出现二次倒塌,危及救援人员的生命,且无重型设备,很难保证抢险救援的速度。
在百花电站,压埋着出纳员刘青。据该单位的人员介绍,出事前刘青刚刚把工人的工资取回来。官兵们挖掘的时候格外留意,终于挖出了28100元现金,交给了该单位的负责人。
17日14时,公安部消防局总工程师朱立平少将到达百花电站,传达指示:组建突击队,赴映秀镇银杏村护送药品和给养。
突击队员要从漩口镇出发,每人负重近30公斤,经过十几公里的山路到达映秀镇,再穿越近15公里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到达目的地银杏村。从映秀镇到银杏村全部为山区,平均坡度超过45度,个别地区接近70度,要靠攀附绳索才能前行,背后是岷江天堑,山上余震不断,碎石横飞;脚下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一旦被滚落的石块砸中或滑落,毫无生还希望。
任务如此艰巨和危险,却没有吓倒龙江消防官兵,官兵积极请战,指挥部最终确定由哈尔滨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吴宝庆、总队战训处参谋于洋等28名官兵奔赴银杏村。
16时,28名勇士整装待发。两个半小时后,到达映秀镇。映秀的灾情要比漩口严重得多,找不到住宿地点的官兵只好挤在一个近20平方米的窝棚里。为了安全,也为了让战士们能把腿脚伸开,带队干部吴宝庆和于洋两人在窝棚外蹲了一夜。
暴雨造成了山体的大面积滑坡,行路的危险凭空增加了。总指挥部根据当时情况,临时改变命令,让小分队将药品和补给留在映秀镇后返回,18日14时,28名官兵安全回到漩口镇继续开展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