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赵凯屯最后的守望者 扎龙湿地核心区生存调查之二
2008-06-22 12:36:09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崔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22日讯 赵凯屯最后的守望者扎龙湿地核心区生存调查之二

  扎龙湿地核心区的居民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群落。几十年几辈人无节制地开发,几乎将这里的资源吃干榨净。干涸的泡泽、光秃秃的丘岗、白花花的盐碱地无一不是在向人类宣告着他们的失败。

  在赵凯屯外记者只见到了一个人——一个拄着双拐在村外羊肠小道上孤独前行的中年男子。中年男子走走停停,惊奇地注视着记者——这个突然造访的陌生人。

  没有人气的赵凯屯

  这个曾经四面环水的富饶小岛,如今四周都不见水,丝毫看不出岛屿的痕迹。

  赵凯屯隶属于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乡扎龙村。赵凯屯的名字因造就了闻名全国的孤岛教师曲凤琴而在全国闻名。

  赵凯屯鼎盛时期有68户239口人,耕地350亩。而现在全屯只有9户人家。屯子里没有电,没有通向外面的路,没有卫生所,也不通邮,更上不了网。仅有的一所小学、一个老师以及全校5名学生,也于去年搬出了小岛。一同离开小岛的还有创造了教育奇迹的孤岛教师曲凤琴。

  与核心区其他12个村屯相比,赵凯屯衰落的速度是最快的。别的不说,就人口来说已经成为13个村屯当中最少的,目前全屯常住人口屈指可数——9户,27口人。不过,公安机关掌握的户籍还是68户,239人。赵凯屯的居民绝大多数人都是户口在而人不在,只有到了秋天收苇子的时候,这些人回来割苇子,寂静了一年的小屯子一下子热闹起来。秋收过后,又恢复了沉寂。

  没有人气的赵凯屯像战败的古城。走在屯子里,东倒西歪的土房子像输棋的棋盘上摆布的棋子,没规没矩的,草筏子垒起的围墙关不住满院子的蒿草向外伸展。

  记者走家串户,应者寥寥。

  与鹤争地的日子

  14时,60岁的孟祥多和老伴才准备吃午饭。饭菜很简单,主食是大米饭,副食是婆婆丁蘸大酱。

  孟大叔和老伴有两个儿子,儿子娶妻生子后,全家变成了8口人。除老两口外,儿孙们都离开了这里。

  老两口的收入这样构成:

  一公顷地玉米年收入3000元;

  苇塘年收入5000元;

  打羊草收入700元;

  打鱼收入200元。

  总收入8900元。

  除去生产生活成本,孟大叔说,他老两口一年到头合起来剩不下5000元。“这还得是正常年景,如果赶上个天灾人祸,这一年的工夫就白费了!”

  与扎龙湿地其他区域不同,同质同量的苇子、玉米,赵凯屯的价格都要比别处卖的便宜。

  “为什么呢?”

  “运不出去啊!”孟大叔说,“别人家的玉米、苇子可以等价高了再卖,我们这里等不了,所有的粮食、苇子必需得在冬季上冻期间卖掉、运出。否则,等到化冻了就白扔了!”

  孟大叔说,过去打鱼每年都能收入万八千的,现在鱼没有了。就指望这点苇子和玉米,可是由于连年干旱,种玉米需要坐水种,“我们老两口拉不动水,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天公不作美不算,孟大叔仅有的一公顷玉米地还常常招来丹顶鹤的侵袭。

  “不知为什么丹顶鹤就相中了我这块地,每年春天玉米苗刚刚露头,丹顶鹤就来祸害,它把玉米苗连根抠出来,把玉米种吃掉,苗扔在一边。”孟大叔说,“丹顶鹤祸害玉米地的本事可真不小,一对丹顶鹤一天早晨就能祸害半亩地。”

  早年,为了解气,孟大叔和乡亲们就把丹顶鹤抓了卖给公园,当时一只丹顶鹤仅卖100元钱。

  “保护区成立后不让抓鹤,给我们发了鞭炮,让放炮吓唬丹顶鹤,可丹顶鹤不听吓唬,我们也就没招了。”

  核心区居民与鹤争地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扎龙湿地的“老人参”

  “岁数最大的就剩下我一个,我是这个屯子的‘老人参’了。”

  杨爷爷叫杨金祥,今年76岁,1958年来扎龙,在赵凯屯生活了50年。

  杨爷爷回忆,几十年前,正值壮年的他给渔场往外运鱼,一船至少装1000多斤鱼,一天至少一船;十几年前,鱼虽然少了,但他自己出去个大半天,打个十斤八斤的鱼还不成问题。

  “如今不行了,想吃鱼,难啊!”

  记者看到,杨爷爷家的院子里摆放着三条铁船,可见当年打鱼任务之重。如今这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船只都成了摆设,有的用来盛粮食,有的改成了鸡窝。

  “造一条船得花费1000多元钱,都废了!”

  杨爷爷点燃烟袋锅,狠狠吸了一口,说,“你猜猜当年我一天能捡多少鸟蛋?”

  “1000多斤,装一船,你信不?”杨爷爷说,有时候往回运的途中就有毛茸茸的小鸟破壳而出了。

  “那日子,神仙一样……”

  “现在不行喽!鸟儿少了。”杨爷爷手指着窗外,“早年,这个季节一大早各种鸟叫声吵得人根本睡不好觉。现在鸟不吵了,可觉也睡不着了。”

  “那水鸡子(湿地里一种常见的水鸟)我大概有十来年没见着了。”

  杨爷爷吧嗒吧嗒抽着他的大烟袋,陷入了沉思。

  良久,杨爷爷又说话了。

  “话说回来,这地方的确不是人待的地方。”杨爷爷用水瓢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水,“你看这水,浑得像米汤,得沉淀两天才能喝。”

  记者接过杨爷爷的水瓢,喝了一口马上又吐出来。这种从土井里打上来的水有一股腥臭味,令人难以下咽。

  对于赵凯屯的人来说,一年四季当中冬季是最好过的,冬季有冻肉有白菜有土豆;夏季也好过,有自家种的各种蔬菜;唯独春秋青黄不接的季节不好过,春季转暖时冬储的蔬菜霉烂了,秋季多种蔬菜已经罢园,由于没电,冰箱派不上用场,这两个季节的蔬菜无法储存。村民们就把食物储藏在菜窖里,一般情况下,这种方式储存的食物,蔬菜能保鲜七八天,肉食最多能保鲜三天。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