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改革开放30年:十年天保 染绿龙江
2008-07-09 16:58:5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贾红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9日讯 如果你打开祖国的版图,自豪的森工人会告诉你,在这个版图的东北端有一片辽阔的森林,它覆盖了黑龙江省近1/4的国土面积,那就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施业区。它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这片辽阔的林海抵御着西伯利亚的寒流和内蒙古高原的寒风,阻隔了太平洋的热浪与台风,大西北黄沙也因它而滞缓了进犯的脚步。它庇护着在整个松嫩平原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腹地,在它的羽翼下,人们安居乐业。

  经过十年“天保工程”的建设,在带来千亿元生态效益的同时,林区经济也由原来的“独木支撑”变为“五大产业”协调发展——

  十年“天保”之直观成就

  □双增长

  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经营总面积1006万公顷。这些广袤的森林广泛分布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等山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森工总局下辖四个林业管理局全部被划入为天保工程实施区。

  人说十年树木,从1998年至今,“天保工程”实施已经整整十年,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十年间森林面积和蓄积的“双增长”很说明问题:截至2007年,森林面积增加1193.3万亩,比工程前增加了10.6%;森林蓄积增加7910.2万立方米,比工程前增加了13.44%,森林覆被率提高了8.1个百分点。

  □绿生态

  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大幅度提高,为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天保工程”建设十年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31亿元,按照国家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和方法,森工林区为整个社会带来的生态效益达到1237亿元,是天保工程总投入的近10倍。十年间,“天保工程”在涵养水源、净化大气环境、保持和改良土壤效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年“天保”之衍生效益

  □多种经营

  在为祖国无私奉献生态效益的同时,森工人的生活也在悄然改变着。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森工林区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0.6%。林区经济由原来的“独木支撑”变为“五大产业”协调发展。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清河模式”的清河林业局就是在全省森工系统中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人大授权、政府派出、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新体制,建设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清河模式。好的机制给林业局带来了充足的发展动力,依托林区资源禀赋,他们大力发展药业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加工、山副加工及矿产加工等产业。2006年,全区在山上建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北药、山野菜、食用菌、养蜂、硅矿石、石灰石和红松种子林等八大基地,其中五味子种植面积达1800公顷,是全国最大五味子种植基地。依托这些基地,在山下建立了五味子饮料厂、刺五加茶厂、山产品加工厂、畜禽屠宰厂等龙头加工企业。近几年来,共引进项目18个,总投资近10亿元。目前,规划的工业园区已经被投资办厂者占满,林业局不得不提高入园标准,规定投资在2000万元以下的企业不准在园区落户。

  随着改革的深入,林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他们已经探索并实施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改革,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林下资源、发展林区经济的良性互动,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呈现协调发展的态势。近几年,全林区投入资金4.3亿元,建设通场公路907公里。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不断拓展的发展前景还给林区带来高涨的人气。通北林业局在实施“天保”之前4万林区人口中有一半远走他乡谋生路,“天保”后,已有一万余人重返故乡,依靠发展多种经营实现企兴民富。

  我森工林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十年间,在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几亿元,森林旅游已经成为林区的新型支柱产业。到茂密的原始森林走一走,呼吸林间甘甜、清新的空气,体味林区的独特韵味,森林旅游在让都市人回归大自然的同时林区人也在紧密接轨着一项项现代产业。未来,他们将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进发。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