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0日讯 在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边防检查站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的执勤期是摄氏零下38度的冬季,他们的执勤条件是限电限水的简易板房,他们的工作量是每天100多辆卡车,年进口木材8万立方米以上的通关检查,这就是北极边检第一站: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
8日,当记者来到漠河边防检查站时,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的边防战士们正在进行着通关检验的模拟培训。大家有条不紊地使用着针对手续不符人员报警的新系统,同时演练着如何控制企图过关的逃犯。虽然此时已经不是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的边检期,但战士们还是在为冬季的执勤任务工作着、努力着。
边防官兵正在演练新报警系统。记者吴树江
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的工作期为每年的12月25日至第二年的4月8日,这个时候也是全年最冷的季节。边检站就设置在山上的一个简易板房中。在这里,战士们值一次勤要20多天,遇到大雪封山的时候,一呆就是一个多月。边检站站长李清春告诉记者,在这个关口执勤的战士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耐高寒和耐寂寞。
由于这里常年不通电,除了工作期间用发电机发电外,休息的时候,战士们都是伴着烛光度过的,所以这里没有任何的休闲娱乐;由于供水限量,很多时候战士们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澡,即使用储存的水擦擦身体,也会因为水中的水锈而浑身难受;每逢元旦、春节,家家都在欢度庆祝,可这里却是最繁忙的边检期。恶劣的条件,使很多战士身患疾病,可大家从来没有抱怨过,依然热情的投身于工作。
边检战士杨成玉在一次执勤中,由于暖气冻坏了,屋内又阴冷潮湿,患上了关节炎、肾炎,但他从没向组织要求什么。边检站的领导们安排他去站部休息,可在任务重,缺少人员的时候,他又挺身而出,战斗在了执勤一线。
就是在这种极度艰苦的条件下,战士们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漠河边防检查站采访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提到一个名字:邱希军。因为他的故事令太多人感动。
邱希军是边检站的一名工作人员。2004年12月,他正在准备着开关前的涉外会谈。可此时怀孕7个月的妻子在家做家务时不慎流产。会谈期间,他的岳父给他发来了短信,告知他家里的情况。可他却没有将此事告诉任何人。回到会议室后他依然面带笑容,一板一眼地向领导进行翻译。最终,邱希军痛失了孩子,可他却赢得了俄罗斯同行们的赞许,赢得了会议的成功。2007年3月,再次怀孕的妻子给正在执勤的他打来了电话,说自己感觉不太好,希望他能请假回家。可当时正值第八届“中国大兴安岭国际汽车冰雪挑战赛”在洛古河镇临时过货通道鸣枪开赛,为了保障大赛的顺利进行和正常的业务工作,邱希军没有答应妻子的要求,而是打电话给岳父岳母,让他们帮忙照看,自己则连续在岗位上工作了一周,为大赛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
洛古河临时过货通道的主要任务是检验从对岸的俄罗斯进口过来的木材。而木材的采伐、运送都是由我国的工人完成的。因此,这个边检站也承担着为工人们排忧解难,在小小的工作室中,记者看到堆放着很多百姓们送来的锦旗和感谢信。
2002年的一天,正在执勤的邱希军接到了一个紧急的电话。一名正在俄罗斯境内作业的我省伐木工人赵尊民在搬运的过程中不小心将胳膊绞到了绞盘中,情况十分严重,必须立刻送往医院。可当时已经接近俄罗斯口岸的闭关时间,这名工人很可能由于时间上来不及而不能回到我国境内接受治疗。了解这一情况后,邱希军迅速同俄方联系,延长了闭关时间。随后,邱希军又和同事们打着手电,将赵尊民送到了五连医院。医生们都说,幸亏送来的及时,否则命都保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