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盘活企业改善环境做强黑色经济 喜看呼中"三级跳"
2008-08-11 15:29:52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安奇 杨国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1日讯 从深陷困境的森工企业,到开拓进取的林区先锋,大兴安岭呼中区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用短短三年多时间,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

  改革带来新气息

  一招走活全盘棋

  前几年,呼中区局所属的工业企业少说也有几十家。然而,陈旧的体制、机制造成了企业年年亏损。有的买不起原料,天天伸手向林业局借;有的刚建完,没等投产就“破产”了;有的没钱开支,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必须彻底改制、转制,切实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找项目就是谋出路,上项目就是增后劲”的意识,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共识。

  2005年至今,该区累计吸引资金2.2亿元,引进各类项目16个,其中超过千万元项目7个,超亿元项目1个。

  通过招商引资,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他们能卖的卖,能租的租,能整合的整合,能转换经营机制的转换机制……使许多老企业焕发了青春。

  区政府将所有林产工业企业统一纳入资本运作的轨道,与浙江金马控股投资有限公司、大兴安岭林管局共同投入6000余万元,对华源木业、碧水人造板、林德家具及新筹建的集成材厂进行整合,组建了综合类产业化大型木业集团——兴安木业有限公司,其主打产品“卡玛兰”牌绿色环保人造板热销北京,广泛应用在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重点工程。据了解,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充分利用集成材生产加工剩余物进行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形成木材资源的“阶梯”利用,年创产值8768万元,上缴利税800万元,可拉动全区GDP增长2个百分点。

  台湾成铭公司来此租赁了停产2年的龙达木业公司后,投资1500万元,进行落叶松实木地板和层积板开发,安置职工200多人,产品大部分出口东南亚,年创产值1000万元。

  近几年,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该区不仅收回资金近800万元,盘活闲置资产1000余万元,还使5000人的就业问题迎刃而解。

  企业盘活了,当地原料都卖上了好价钱。区委书记闫国荣、区局长杨刚说,我们的林木产品加工原料不仅要“自给自足”,还要“吃干榨净”,力争到2009年实现“原木不出局”。

  全区刮起“黑旋风”

  家家户户奔“钱”途

  近两年,黑木耳养殖大户庞希江感觉,在呼中雇人干活儿越来越难了。原先10元/天,现在都论小时了,最高时5元/小时,还得车接车送呢!据区工会的同志介绍,目前,全区共有5000多人从事黑木耳生产,占全区总人口的1/10。由于呼中木耳胶质含量高,每年都有上百家客商云集于此,使这里的黑木耳不仅走向全国,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目前,全区黑木耳养殖数量已由2005年的1000万袋增加到5000多万袋,产量、产值翻了近三番。

  老庞从不承认自己是专家。他说,呼中人人都这样,我只是从事的时间早点儿罢了。1998年前后,艰难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听邻居说,养木耳能挣钱,他就干上了。今天整菌、明天弄圈,一年下来,9000袋木耳净剩1.3万元。那年头,林区人哪见过这么多钱啊!

  转过年来,附近邻居纷纷效仿。老庞骄傲地说:“在我这儿装木耳袋没有超过3年的,学会后都自己干了。”近年来,靠养殖黑木耳,他不仅家里供出了大学生,还带富了身边一批人。

  看着职工自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区里也来劲儿了。他们成立了食用菌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建成了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大兴安岭地区唯一一家省级有机黑木耳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全力做大做强“黑色经济”。

  改善环境民欢畅

  呼中变得让人迷

  实现了强区、富民,呼中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改善环境和关注民生。近两年,全区城镇建设投入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原先破旧的山庄变成了景色优美的“北欧”小镇。

  该区投入1500余万元对学校和医院进行了改建,购买了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和CT等医疗设备,改善了职工群众的就学、就医条件;对镇内南北出口、城镇周边等700户不规范房屋和危房进行了拆迁,对沿街建筑按欧式风格进行了外装修,新建了慧园广场、百米文化走廊、休闲步行街;对呼中镇内总长度20余公里的街巷道进行了硬化和配套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现象;扎实推进了棚户区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30590平方米,可安排住户530户……

  三年迈出三大步。昔日的上访大户——呼中,如今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先进县区,并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