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商大餐饮服务志愿者亲手为“梦八”做菜
2008-08-14 10:29:4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初 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14日讯 “昨天晚餐时,美国‘梦八’篮球队队员们就坐在与我们不到5米的地方吃饭,而且吃的是我们亲手做的菜。当时,大家都特别激动。”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汪镭是今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他和本校11名同学志愿服务的地点让很多人羡慕:北京奥运村运动员餐厅——一个可以和世界各国运动员“零距离”接触的地方,更令他们自豪的是,很多运动员吃到的饭菜都由他们亲手烹制。

  作为黑龙江省高校唯一赴京为奥运会餐饮进行服务的志愿者,经过严格选拔、精心培训,7月下旬,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12名大三学生和1名带队老师,与来自全国各地烹饪专业的2332名高校志愿者、94名教师一道,开始为奥运会提供餐饮服务。

  眼下,奥运赛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激烈的比赛之余,生活中的运动员是什么样子?他们吃的饭菜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置身餐饮这个奥运“重要”位置,感受如何?昨天一大早,记者电话连线正在北京紧张工作的哈商大师生,请他们讲述这其中的故事。

  香蕉、苹果“个头”一样大

  那世荣老师昨天凌晨1点多才下班。他是哈商大的带队教师,在奥运村国际媒体中心餐厅担任餐饮管理工作,偶尔忙不过来时,也亲自烹制食物。“奥运村里的餐厅都是24小时开餐,国际媒体中心餐厅主要负责向来自76个国家的媒体记者、广播商提供餐饮服务。”

  24小时开餐,包括早、中、晚餐和宵夜,每餐的食谱都不同。那老师告诉记者,餐饮中心为各国记者提供了丰富可口的菜肴,70%是西餐,30%是中餐和地中海风格餐等。每餐都有精心设计好的食谱,包括配料表、用料克数、食品温度等都标注得十分精细,甚至连提供的水果都是精心挑选的:每个香蕉都一般长,每个苹果、橙子的“个头”都一样大。

  因为语言不通,有些外国朋友在用餐时,会把自己“忌口”的东西写在小纸条上,用餐时,再交给盛菜的志愿者,请他们帮忙以此选择能吃的菜品。因为中西口味不同,及从健康角度考虑,菜品烹制时,少放盐成为最重要的一点。在餐厅服务台上备有各种进口调料,如番茄汁、芥末酱、盐、辣油、酱油等,用餐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二次调味。

  菜肴温度不合格要重做

  工作时必须戴口罩和手套,穿统一的制服,菜品选择、菜肴制作程序有特别严格的要求。作为餐饮志愿者中的“幸运儿”,汪镭、周亚锋等6名同学凭借出色的“手艺”,被分配到奥运村运动员餐厅亚洲区的明档,负责菜肴制作的最后一道环节———做菜。

  虽说过去在学校每周都要有两天时间学习如何做菜,但在这里,做菜可没那么简单,不论是用料,还是火候、熟热程度,都要严格按要求执行,差一丁点儿都不行。“每道菜出锅后,都有专业检测人员过来,拿着专业检测仪器取样检测,要求菜品温度必须达到80℃以上,不合格要重做。”汪镭说,一次有个同学做烤鱼温度没达标,就被要求返工。

  为了保证菜品营养搭配合理,运动员餐厅每餐都有五六十道各色菜肴,为了最大程度确保菜品营养不流失,在严格要求烹制过程之外,每份菜品出炉后,将被放到保温箱里,确保菜品不凉,运动员随时来都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同时,每道菜还要中英文对照,写上烹饪者的名字、烹饪的日期和时间。如果一道菜摆放超过一定时间,就不能再给运动员吃了。

  世界各地厨师一起做中餐

  北京烤鸭、豆沙包、蒸饺、木耳炒豆腐……具有中国特色的美食,在餐厅总是最受欢迎的。据了解,运动员餐厅分为欧洲区(主要有炸牛排、牛奶、士力架)、国际区(沙拉、比萨居多)和亚洲区,其中,来亚洲区吃饭的各国运动员最多。

  “虽然是亚洲区,我们做的菜肴也是中西合璧的,充分考虑到国外运动员的口味。”周世峰说,比如虾仁炒面、蔬菜炖牛肉等,都是综合中西口味做的。他还告诉记者,虽说是中餐厅,却有很多外国人参与制作,他们的厨师长就是日本人,做中餐的厨师还有印度人和韩国人。中心厨房(负责菜肴前期准备等)里还有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充分体现了“菜肴无国界”。

  即使“三班倒”,每天在餐厅的工作量仍然很大,最多时,汪镭他们曾经一天做了七十大盘菜,大家都很累,可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却很好。“在这儿看到了很多著名运动员,如姚明、王楠、孔令辉、鲍春来……看他们吃自己亲手做的饭菜,我们觉得很幸运。”“北京奥运会的氛围特别好,我们觉得很骄傲,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

  受益匪浅、开阔眼界,是师生们此次服务奥运的共同感受:许多原来只在书本上看到的调料、菜品,这回都见着了;很多菜系特别是国外一些菜品的做法都掌握了;一些辅助用料的使用方法也都学会了;还因为与各国运动员、厨师接触,提高了英语能力……在服务奥运、参与奥运的过程中,师生们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