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前9个月哈市130余人签遗体捐献志愿书 市民观念在变
2008-09-14 09:49:5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周雪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4日讯 “这辈子我没有为社会做多少贡献,如果我死后能为社会出一份力,也算没白活。”这是哈市大部分遗体捐献志愿者的心里话。据哈尔滨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统计,截至2008年9月,哈市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的志愿者已达130余人,远远超过去年全年总人数,实施遗体捐献达10多具,也超过了去年遗体捐献的总数量。

  遗体捐献正在走出困境

  由于市民对待遗体捐献观念的改变,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数量逐年递增,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的马老师介绍,几年前,捐献遗体还是不为人知,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百名志愿者签署遗体捐献志愿书,咨询电话数百个。市民正在主动接受、参与遗体捐献,这是个既具有社会意义又具有人生价值的公益事业。

  据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哈尔滨市各区已经设置了“接受遗体捐献办公室”,专门处理此项事务,志愿者可就近领取《哈尔滨市公民志愿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填写后到所在地区公证处办理公证。据初步统计,哈市遗体捐献工作从2001年5月挂牌启动至今,已有1300多人到市红十字会或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受站进行了登记,其中600多人办理了公证手续,60余人实现了遗体捐献。志愿者中有花甲的老人,也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国家干部,也有农民工,他们捐献的目的都是希望能为国家医疗科研事业做贡献。在近几年的登记中,工作人员还发现,夫妻、家庭捐献遗体的人数逐渐增多,一人捐献发动全家,老人带着老伴、儿女,丈夫带着妻子,一起到遗体捐献中心登记。

  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李元鑫、杨金芝、高骏山、何计君、杨阳……这些听起来陌生的名字,却在遗体捐献中心得到所有工作人员的尊敬,他们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身患重病的老人、退休工程师、老红军战士、白血病儿……他们的眼角膜让那些渴望光明的人看到色彩斑斓的世界,他们的身体让医学技术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因为有了他们,这座城市又烙上一个文明的印记。

  道外区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办公室裴主任说,每一个平凡遗体捐献志愿者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感人故事,他们看似普通,却可以感人至深,简单的“我想为社会做贡献”这几个字振人心脾。遗体捐献,这让人感到人生灰暗的四个字,在他们眼里是美好和寄托。

  今年年初,70岁的农民郭福常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红十字会,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郭福常老人是倡议者,最初他捐献遗体的想法遭到妻子和儿子的强烈反对,他们一致认为,老人的想法有悖传统观念,作为儿子不能为老人送终会被众人耻笑。但老人说:“人去世后遗体有什么用,不如捐献出来,为社会多作点贡献,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不仅我要捐献,你们也要与我一起捐献。”老人最终说服了家人,一家三口人一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

  在今年新增志愿者的名单上,记者看到了19岁男孩小蒙(化名)的名字,工作人说,这个孩子是一个孤儿,从小在福利院长大,社会无私的关爱与大家庭的温暖让小蒙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天,在医院里她无意中看到了遗体捐献的宣传画,萌生了遗体捐献的念头,经过慎重考虑,她要用行动回报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于是她怀着感恩的心来到遗体捐献中心,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会想到死啊?”“我只是认为这件事情很有意义,所以我就做了。”

  遗体捐献还有很长路要走

  “捐献遗体”是一个很新锐的公益事业,特别是传统观念一直在推崇“入土为安”的观念,骨灰盒和墓碑寄托了亲人对逝者的哀思,如果把逝者的遗体献给医学和社会,一时间难以让亲人接受,观念的更新与改变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哈尔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的马老师说,遗体捐献是完全本着自愿、无偿的原则,即使逝者本人有捐献遗体的愿望,在生前进行遗体捐献登记,并办理公证,但在其去世后,接受站会充分尊重逝者家属的意见,如果家属中有人不同意捐献,接受站也不会接受逝者遗体。

  据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中心孙桂梅主任介绍,在遗体捐献中心成立的7年里,数千登记者中只有少数亡者实现了遗体捐献。有些办理了遗体捐献和公证的人去世后,其家人并不通知红十字会和遗体捐献接受站,而是直接将逝者安葬。

  目前哈市遗体捐献工作还没有形成地方性法规,遗体捐献手续不具备法律效应,虽然有一纸公约,但是在亲情与公益之间,没有任何约束力,推进遗体捐献的公益事业前进的动力完全依靠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和加大宣传力度。几年前,上海率先制定出台了遗体捐献法规,山东、重庆、南京等地也相继推出,对遗体捐献进行规范和保障。该中心已向有关部门起草并申报了《自愿捐献遗体管理条例》的立法规划。

  捐献遗体老年化是志愿者一大特点。孙主任说,器官移植不但要有大量供体,还要与受体实行良好对接,这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捐献者行列,特别是一些高危职业人群。但哈尔滨市实现遗体捐献者多为老年人,大部分已不适合器官移植,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因此,遗体捐献中心需要更多的年轻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推动遗体捐献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医学的进步,让更多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责任编辑:邵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