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26日讯 昔日的侵蚀沟、风剥地如今植起了茂密的防护林,让拜泉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拜泉县幅员3599平方公里,共营造人工林123万亩,500米×500米农田防护林网格10629个,活立木蓄积总量549万立方米,林木价值54亿元。拜泉县1992年就率先成为全国平原地区人工造林百万亩县份,受到省政府立碑嘉奖,拥有“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桂冠。如今,他们又成为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试点县。
作为高寒贫水旱作农业区,他们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依托,把平原绿化作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坚持政府发动、产业带动、市场拉动的策略,建设多林种、网带片、乔灌草相结合的造林绿化体系。
“育”为基础,苗圃建设成规模。这个县总体规划,确保平原绿化用苗需求,本着政府扶持、谁建谁有谁管的原则,加大苗圃建设扶持、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乡村、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兴办苗圃,实现了乡乡建苗圃、村村有苗源、户户搞育苗。目前,全县苗圃面积达到3.52万亩,苗木株数1.2亿株。从2006年起,他们还每年为建设100亩以上苗圃的乡镇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万元,三年来县财政已累计投入184万元,用于扶持乡村苗圃建设。
“植”为根本,平原绿化进程加快。拜泉县采取农田网格化、村屯“腰带”化、流域规模化、河渠沟系线条化的植树造林模式,平原绿化从“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大搞农防林、护路林、护村林建设开始,到二、三、四期工程实施乔、灌、草、网、带、片综合建设,规模和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进入90年代,针对全县早期营造的树木陆续进入更新采伐阶段的实际,他们启动实施了“杨改松”工程,即在杨树带旁栽植针叶树种樟子松和云杉。目前全县共营造针叶树林带1.1万条11.6万亩。
“管”为关键,林木资源惠农。几十年来,拜泉县坚持不懈开展宣传教育,强化爱林护林意识,林木管护意识深入民心,“树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已经家喻户晓。他们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林业目标责任制,对新植幼林,实行挂牌造林制度,登记造册;对成林地块,划分责任段,明确管护责任,解决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育林不见林的问题。30年来,全县有26名乡村干部因林木管护不力而被追究责任,先后查处180多起毁林案件。针对暴露出来的林管环节问题,在进行专项治理和制度规范的同时,还在全省首家成立了林木销售管理办公室,对林木实行公开竞价拍卖,实行统一建账、专户管理、各村结算机制。2007年全县实现林木销售资金8500万元,全部用于该县新农村建设。
育、植、管一条龙,拜泉县平原绿化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30年的平原绿化,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回报给了56万拜泉人民。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目前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森林覆被率由3.7%增加到22.7%,连续18年拜泉未发生风剥地,林网内已形成了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气候,粮食亩产由80年代初期的几十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00多公斤,翻了两番。拜泉连续多年粮食总产稳定在5亿公斤以上,2007年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然达到5.15亿公斤。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该县还培育了飞雪木业、仁华木业、恒通木业等一批林木精深加工企业。目前全县共有林木加工企业45户,林业加工增值达到7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