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货运列车“油龙”集结,整装待发。 |
|
 |
乘务员热心周到的服务让旅客有回家的感觉。 照片均由哈尔滨铁道报社提供 |
|
东北网12月5日讯
列车正开往“春天”
今年57岁的张彬是哈尔滨铁路局的一名老职工。当记者让他谈谈改革开放30年铁路最大的变化时,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老张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的伊图里河。上世纪70年代初期,只有一趟齐齐哈尔到满归的客车。齐齐哈尔到伊图里河虽然只有600多公里的路程,但坐这趟车进山,需要20多个小时。列车是那种老式的“绿皮车”。车厢墙壁用一条条窄窄的木板合成,座席也是木板的。冬天,列车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穿行,车窗被冰雪封堵得严严实实,地板被冻得成了一条车内的冰道。人们在车厢里不是“全副武装”,就是被冻得“手舞足蹈”。
上世纪80年代初,原齐齐哈尔铁路局撤并到哈尔滨铁路局。那时,山里还没有直接到省城的火车。别说到北京、上海,就是到路局开会、出差,也必须在齐齐哈尔换一次车。再后来,有了直通省城的火车,常常能睡上卧铺。但一坐就是一天一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火车开始提速。从山里到省城的时间缩短了,像京哈线这样的铁路干线更是大大缩短。
2008年夏天,老张和老伴去北京旅游时,第一次乘坐了时速达到200公里的“动车组”。
车厢内的设施都是现代化的,让老张惊叹不已!座椅全部为软座,和以往不同的是,可以随意调节宽度和斜度,只要轻踩椅子下面的踏板,座椅就能旋转掉头,使旅客面对的方向始终与列车运行方向保持一致。坐着风驰电掣的火车,享受着航空一样的服务,老张连连赞叹: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随着老张师傅的叙述,记者仿佛看到了在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上提档升级的黑龙江铁路,看到了一列正开往人们心中向往的“春天”的火车。
货运:上网请车皮
粮食作为易变质产品,古语就有“千里不卖粮”一说。可黑龙江省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北大荒米业集团,今天却能将它的产品不但走千里、甚至几千里,及时快速地摆到全国中等以上城市的超市里。该企业总经理李凯对记者说,是运输费用低廉并及时的铁路运输,使这个过去年加工能力只有几吨的企业,发展到今天产量100多万吨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在全省运力紧张的情况下,该企业的铁路运输率却达到了100%,这主要得益于哈铁局推出的大客户服务战略以及另辟蹊径打造北粮南运的海上大通道。
哈尔滨铁路局是全国铁路的堵头局,因此,到达哈铁局管内的可运用车一直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成为哈铁局突破运输瓶颈的关键所在。
2007年,哈铁局确定了全省A类重点企业61家,B类重点企业74家,通过与这些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健全了重点物资保障机制,缩短了大客户产品的外运周期。
北大荒米业集团郭晓林,从1991年开始与铁路打交道。十几年来,他经历了“铁老大”从“门难进、脸难看”,到今天坐在办公室“在网上申请车皮并及时批复”的巨大变化。说起上世纪90年代泡火车站和铁路局的经历,郭晓林一脸苦涩。他说,那时他是农垦局下属糖厂的销售科长,但他的主要精力不能放在销售上,只能放在运输上。为了运出一批货物,总要车站、铁路分局、铁路局跑上一圈,因为信息不通畅,运输计划卡在哪个环节也不知道,货物运出去,短则几天,长则一两个月。一次,他们厂的产品在车站站台上躺了2个月还没装上车,等终于装车时,客户已取消了订单。
而现在郭晓林的专职工作虽然负责运输,却不必与铁路局的主管部门见面。记者在他的办公室看到,每天销售部门将订货合同报到郭晓林所在的储运部门后,郭晓林只需打开电脑,进入中国铁路商务网的请车系统,将到站目的地和申请车辆数输入,几分钟后,申报车辆数就已批回。记者看到,到达金桥方向的车辆没有批,郭晓林给哈铁调度室打电话了解到,因港口拥堵,铁道部下达了停装命令,郭晓林及时更改发车方向,并没有耽误货物发送。
郭晓林说,审批的快捷和信息的通畅使他们的产品总能在规定时间内运送到客户手中,从而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去年,北大荒米业产值达到20多亿元,其中完成出口米20万吨,他们又拿到了旺旺集团米饼的加工合同。哈铁局的大客户服务战略让郭晓林感到了工作的轻松和愉快。
采访中,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哈铁局确定的100多家大客户的运输量占全省工业企业运输量的50%以上,只有这些重点企业的产品及时运出去、卖出去,才能真正把黑龙江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