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9日讯 不久前,珠海农丰公司和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签订了1000亩有机水稻订单,价格每公斤超过普通水稻8角钱,仅此一项,种植户增收近30万元。新庄村与哈尔滨圣源公司合办的米业加工项目也即将投产。这个过去被客商们远离的小村庄,如今发生了巨变,而这些都是因为路通了,路畅了。
一条路带来大变化
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清泉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去县城办事,司机一听说打车回新庄,要么不来、要么就得多加钱。尤其是春夏多雨季节,一走一身泥。秋天粮食下来,一河之隔的常堡乡水稻一斤总要多卖2分钱,可新庄村因为交通条件差,一斤水稻总要少卖2分钱。这还不算,他们费很大力气把客商请来投资,但客商们只要走过这段泥泞不堪的路,便会婉言谢绝不再提到村里投资的事。
2006年,新庄村前面的21.9公里通村路被列入改造计划,大家奔走相告。村民隋长江的母亲快90岁了,从修路那天起,老太太每天坐在路边看修路工人和出义务工的群众热火朝天地干活。
路修通了,人们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也高了。建新房、砌院墙、铺砖道、种树栽花。现在,新庄村根据公路修通后的道路状况,立足全村生态优势开发旅游产业,把农家生活体验、植物鉴别、湿地观光、爬山踏青等旅游项目都列入全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当中。
刘清泉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村之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全是因为修通了路。仔细想来,一条路带给我们的变化多大啊!今后,我们村要靠路发展,靠路致富,靠路建设好新农村。”
新庄村的变化只是我省农村公路修建以来给农村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记者从省公路局了解到,全省近三年共投资231.67亿元,建设农村公路59265公里。预计到今年年底,乡镇公路通畅率达到86%,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62%,乡镇通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车率达到96.8%。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按照公路建设“三年决战”的总体部署,今后两年我省将再建3.6万公里农村公路,至2010年农村公路将达到10万公里,届时将实现市(县)与县(市)之间基本实现二级以上公路相连接,县(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三、四级公路相连接,所有的乡镇和行政村通硬化路面公路。
创新养护延长“寿命”
今年44岁的杨国中负责五常市西南3.3公里的乡道管护。他告诉记者,以前是乡道乡管、村道村养,现在农村公路纳入县级政府责任主体以后,全部由市公路管理站统一养护。经济发展不发展,从路上就能看出来。前几年,公路上车辆不太多,现在经济发展了,车流量大了,到处是来来往往的运货车辆。路要是不维修,就会坏得快,使用寿命就会缩短很多,要是管护得好,就能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管与不管,路的寿命能差好几年呢。
记者在五常市采访中发现,现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在养护理念上,变事后养护为事前养护,变被动养护为主动养护,变矫正性养护为预防性养护,变抢险为防灾,尽可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发挥更大的效益。
省公路局局长朱金玉告诉记者,为加强养护,我省以省交通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黑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来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同时又编写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指南》一书,印刷了一万册发到各行政村和农垦的连队来指导农民养好管好农村公路,力求责任主体更明确,管理更规范,使养护资金有保障,养护机制更完善,实现有路必养,让农村公路真正成为黑龙江省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路、致富路、连心路,促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修路催生产业经济
经过3年的农村公路建设,一条条公路环绕于绿野蓝天之间,穿越乡镇、村屯之内。改善了出行条件,长期以来困扰农民的出行难、乘车难、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路通,则百业兴。公路的变化改善了农村招商引资的环境,打开了对外沟通的大门,密切了城乡经济的交流,促进了农副产品运输业、加工业、养殖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农村相关产业经济效益的明显增长。过去果类等农产品无法大批量运出,现在路通了,外销量大幅上升,农民得到了实惠。
密山市白泡子乡湖沿村距兴凯湖仅一公里,农村公路建成后,很多城里人瞄准了这个旅游资源优越的小村庄,纷纷买地购房开起了“巧嫂饭店”、“家庭旅馆”、“农家院”。这里的房价一涨再涨,连咸鸭蛋也由过去的5毛钱一个涨到了3元钱。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五大连池、雪乡等旅游景区,在公路修通后,沿路的家庭饭店大幅增加,在游览风光的同时,吃农村炖菜、农家一日游等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休闲方式,促进了农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农村公路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农民工,受益的乡镇农民平均就业率提高了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