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让城乡快步“一体化”——访省农委副主任王建民
2009-02-13 10:49:2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3日讯 始于2006年的新农村建设,令我省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3年增长50%多;路、水、能、房等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教、医、文、保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日前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又为这个伟大的世纪工程带来了新的强大助推力。那么在我省,新一号文件能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怎样的新变化,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省新农村办常务副主任、省农委副主任王建民。

  记者:“一号文件”用很大篇幅谈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特别强调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了具体要求。那么我省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贯彻落实“一号文件”?

  王建民:省委、省政府已决定,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经济工作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从今年开始实施。目前工作方案正在制定过程中,重点工作目标已确定,主要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第二批“千村试点”。到2010年试点结束时,全省三分之一(3000个)以上的行政村实现新农村建设基本目标。

  结合实际,今年将重点推进农村“路、水、能、房、电、教、医、保”八项民生工程:建设农村公路18360公里;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5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增农村清洁能源用户20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固化工程210个,分别比上年增长1.8倍和8.4倍;改造泥草房20万户、1700万平方米;解决50%无电村屯通电问题;高标准绿化9000个村屯;新建农家店1200个,等等。同时,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也要大步向前。

  记者:新农村建设拉开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篇章,激发了农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当前形势下,我们有哪些措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

  王建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由于在农村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历史欠账较多,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尽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兄弟过上殷实日子,我们将采取五大措施保障全省“新农村建设工程”的进展速度与建设质量。一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将新农村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等有关规划结合起来,配合有关部门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一体化思路统筹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首先抓好一体化发展试点。二要推进合作共建,带动乡村发展。推广九三分局与嫩江县共建的典型经验;研究制定出台垦、林、矿、油区与地方共建小城镇的政策性意见,推进共建不断向纵深发展。三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县域经济监测和考核,激励强县发展;启动新一轮弱县帮扶工作,完善帮扶办法,加快弱县发展;及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缺少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难题。四要完善长效机制,通过体制机制保障新农村建设。五要加大工作的综合协调力度,在推进工作上形成合力。

  记者:今年是第二批“千村试点”的启动年。与第一批相比,第二批有哪些新特点;它的实施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具有怎样意义?

  王建民: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第二批试点将重点突出5项任务:一是突出经济发展,抓好“一村一品”。二是突出基础建设,抓好人居环境改善。三是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进步。四是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农民良好习惯。五是突出民主制度建设,建设和谐乡村。

  同第一批“百乡千村”试点相比,第二批“千村试点”首先更加注重试点布局的均衡性,力争强、中、弱村各占三分之一,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第二,为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按照“百村示范、千村推进、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第二批试点将突出抓好10个重点示范村、100个示范村;第三,在抓好试点工作同时,更加注重全省面上的整体推进。

  记者:“一号文件”更加注重投入,注重基础,注重机制。我省将如何落实文件精神,在体制、机制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王建民:通过3年实践,我省已初步探索了以奖代投、分类指导、竞争申报、创新模式、开展帮建等新农村建设有益经验,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农村基础建设薄弱、缺乏带动作用强的示范村以及尚未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一号文件给了我们“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的尚方宝剑,提出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我省从第二批试点开始,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发挥以奖代投效应激励市、县、乡、村各级投入,大力整合交通、水利、农村能源等多方资源集中优先向示范村和试点村配置。力争每个试点村平均每年的投入水平达100万元左右。同时,我们还在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整合资源和加大投入的长效机制,以工补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新增集体资产管护的长效机制以及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科学评价和激励的长效机制,探索具有我省特色的多样化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