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 没有观众的比赛是无趣的。可以这样说,赛场观众的表现也是衡量一届赛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本届大冬会组委会执行副主席、副省长程幼东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自豪地宣布,整个大冬会赛会期间,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积极参与,各场馆平均入座率达到85%以上,部分场次一票难求……哈尔滨的观众们为比赛带去的鼓舞与激情,与成功的赛会组织、精彩绝伦的开闭幕式演出、各国健儿们拼搏的身影一样,长久地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日前本报记者连线《中国青年报》资深体育记者慈鑫,希望通过这位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哈尔滨大冬会以及国内外诸多体育赛事报道的记者的亲身感受,来比较大冬会与奥运会观众席的精彩和差距。北京连线一:
大冬会观众水准不逊奥运在大冬会期间,慈鑫为了报道更多赛事,足迹几乎踏遍了市区内所有赛场。在速滑馆、花样滑冰馆、冰球馆,慈鑫对哈尔滨观众的热情印象深刻。在连线中,他告诉记者,哈尔滨素来是冰雪运动名城,观众们爱体育,并以生活在这座城市感到自豪。这是他在观赛过程中从观众席上真切地感受到的。在他眼中,本届大冬会哈尔滨市民在观众席上的表现,几乎让很多外地人推翻了以往对东北人的一些不良印象。可以说,哈尔滨观众热情但不粗鲁,豪放但有秩序,非常多的市民们把到赛场观看比赛视为一种自豪和享受,从他们的表情和在场外诸如拍照留念等举动,可以看出市民们把能亲自经历本届大冬会当做可以珍藏一生的美好记忆。看到比赛现场的观众,他就可以判断,市民们对自己城市承办的这届大冬会是发自内心的支持,并真切希望通过这届赛事来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慈鑫听说,在2008年11月份,哈尔滨市有关部门专门制定发放了《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文明观赛礼仪手册》,内容分为现场观赛礼仪、12个大项比赛项目规则和观赛注意事项。他也在当地媒体看到了相关的内容,一些网站甚至是某个单位自己的工作网站中,也开辟了大冬会专题,宣传大冬会赛事礼仪。他这样评价:哈尔滨的这些做法,都具有“奥运水准”。
慈鑫在回忆大冬会的很多比赛时告诉记者,哈尔滨为大冬会做了很多准备,这从观众席上就可以见到。哈尔滨的观众如一块未经雕饰的璞玉,用自己纯粹的热情带动着赛场的气氛。从他们的呼喊中,你可以体会到他们不是在表现自我,他们是真的爱着比赛过程,爱着城市,爱着国家。甚至他们的爱是超越成绩和国界的,他们把呐喊声一样献给不被关注的外国选手,他们也把掌声送给中国失意的选手。他认为,哈尔滨观众的表现足以媲美奥运。
来自坐席上的精彩
回放一:在大冬会开幕式结束退场时,一些外国运动员要集体退场,集体乘车离开。会场南一区里部分外国运动员因为着急怕被落下,出现了拥挤的场面。这时场上响起了志愿者的声音:“亲爱的中国观众朋友们,请你发扬中国礼让的传统美德,请外国朋友先退场。”立即,几乎所有的中国观众都停下了,一直到场上所有外国观众全部退场之后,中国观众才开始退场。当时在现场服务的志愿意者刘建影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赛会的服务者,她都为那个场面所感动。刘建影说在开幕式现场,为了让观众能够积极配合现场的气氛需求,志愿者们组织观众喊一些“哈尔滨你好!”“加油大冬会!”的口号,还要求全场观众配合做一个“人浪”的动作,没有事先准备,只是在现场做了一个动员,所有观众便全都参与支持。刘建影说:“相信看过大冬会开幕式现场直播的人,都会对观众席上的口号和‘人浪’有深刻印象。”
回放二:巴西是热带国家,绝大部分人只知道这里是足球王国,根本不曾想到他们还有冰雪运动。本届大冬会,巴西运动员索萨·费洛皮只身一人代表巴西参赛,却在这里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感觉。在哈尔滨速滑馆,“单兵作战”的巴西运动员索萨·费洛皮作为热带国家的参赛选手,在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1500米比赛中,都没能通过第一轮。虽然次次都是最后一名,但只要是有他参加的比赛,观众都静静地等待他冲过终点后,全场观众集体起立为他长时间鼓掌,掌声的热烈和持久程度,甚至超过献给冠军的。而索萨回应的微笑,是那么亲切。他认为,哈尔滨的观众不仅热爱体育运动,而且理解体育真正的精神所在,在这里他并不孤单。
回放三:亚布力和帽儿山两个雪上项目比赛场地,距市区距离远,气候也较为寒冷,可是比赛场地观众的热情却一样高涨。这些观众大多来自本埠的雪上运动发烧友们,他们不仅热情高,而且专业知识相当丰富。他们之间有关比赛的讨论,甚至引来不少媒体记者的讨教。酷爱滑雪的张明宇,在亚布力观赛的时候曾给北京来的记者讲解一些滑雪比赛的重要看点,他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积累的这点专业知识算是派上了用场,这回没给咱们这个冰雪运动大省丢脸。
回放四:中国男冰实力较弱,多场比赛都是大比分落败,但观众没有抛弃他们。每有中国男冰的比赛,观众们不论场上情况如何,加油助威的声势不减,即使是大比分落败,观众们也报以持久掌声算是对球员的安慰与鼓励。而女冰成绩突破历史,观众的热情更是高涨。有中国女冰的比赛场场爆满,不仅是普通观众,更有一批“有组织有纪律”、能带动全场观众热情的“专业球迷”助战,更是让观赛气氛达到顶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铁球大侠”谢家军,这位自幼热爱体育的哈药集团职工,自费购买了包括冰球在内的很多大冬会门票,自制一番行头、打理个人造型后成为赛场边的一道风景,尤其是他嘹亮的嗓音,可以调动全场数千观众听从他的指挥,齐声呐喊。
回放五:为本国选手加油,是理所应当,但在大冬会的赛场上,哈尔滨的观众们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奥林匹克精神。在加拿大留学多年的肖伟,一直把加拿大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在男子冰球的决赛中,她特意找出了留学期间印有加拿大国旗图案的服装穿在身上,手持加拿大国旗为加拿大男冰的小伙子们加油。比赛结束后,坐在球迷通道上面的她引起了加拿大队员的注意。虽然可能加拿大队员并不知道这个东方女孩的背景,但他们真心的感谢她为他们所做的支持和鼓励,有球员把自己本场比赛用的球杆送给了她。肖伟告诉记者,她拿着球杆没等出场,就有人要出2000元收购。可是她哪舍得,她说,这是一份值得珍视的礼物。北京连线二:
观赛细节冰城还需精进可以说,承办大冬会对哈尔滨是一次大考。这次大考涉及方方面面,场馆设施、赛会组织等诸多大的方面不说,具体到市民身上,需要交上的答卷可能就是观赛礼仪等细节了。慈鑫在大冬会采访期间,也注意观察了一些哈尔滨观众在观看比赛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他注意到,哈尔滨的观众虽然热情很高,但感觉上不太成体系。没有中国队的比赛,观众上座率虽不错,但场面却较冷清,在座席上观众略显慵懒且在比赛期间来回走动。另外在比赛中,观众“迟到早退”现象屡有发生。慈鑫说,由于个别观众的疏忽,却容易让人产生对运动员和其他观众不够尊重的错觉。
参加过奥运会报道的他告诉记者,其实有些工作如果做在前面,个别尴尬的场面就能避免。他回忆在奥运会期间,北京市组织了一支职工拉拉队,在一些受关注度不高,或者比赛规则并不被人熟悉的比赛中,他们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用他们整齐划一的助威方式,带动了全场的效果。据悉北京奥运期间,10万北京市民先后接受了拉拉队培训,一些专业的拉拉队甚至接受的是来自美国橄榄球冠军拉拉队的“顶级培圳”。他说,哈尔滨的观众很有热情,但似乎在观赛过程中缺乏组织,有时未免显得散乱无章,个别的热情观众不合时宜地呐喊助威反倒适得其反,有点喝“倒彩”的感觉,影响了赛场的秩序和气氛。
诸如提前退场之类的问题,哈尔滨值得向奥运会学习的是,可以通过场地广播提前告知和志愿者、场地安保耐心劝阻,把这种尊重比赛、尊重选手的观念渐渐地注入到观众的头脑中。而在本届大冬会的比赛当中,他发现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差距。
这些场景令人遗憾
镜头一:提前退场比赛过程中,双方争夺激烈,场上形势跌宕起伏,观众们肯定看得是津津有味。可是记者发现,当比赛失去悬念,或者比赛结束之后的颁奖仪式上,个别观众提前退场的情况屡有发生。观众的心思大多是,想先行一步早点回家,或者胜负已定没啥看头。可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在场上拼搏的运动员,如果你是负责颁奖的嘉宾,你也一定不会希望自己还在比赛,观众席上已是稀稀落落。
镜头二:迟到进场迟到不论是在生活或工作中一直是个陋习,而在观看比赛中更甚。在观看大冬会的比赛中,特别是一些重要且上座率较高的场次,观众迟到现象较为普遍。由于一些观众没有打好观赛时间提前量,致使个别场次在开赛之后十分钟左右时间内仍有人陆续进场,无法营造出良好的观赛环境,使一部分观众的观赛质量打了折扣。
镜头三:闪光灯影响比赛观看重要比赛,人们都想在现场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一些值得珍藏的画面。但是如果你使用摄影闪光灯的话,就极有可能对比赛中运动员的发挥起到很大干扰作用。在很多体育比赛中,一直对观众有一条额外的规定,就是禁止使用闪光灯拍摄。但是在大冬会的赛场上尽管有提前通告、志愿者劝阻,这些影响选手发挥的闪光还是不时出现。
志愿者谷杨告诉记者,在花样滑冰的比赛现场,很多观众对于禁用闪光灯都不是很清楚,尽管在开场前做过相关的提示,但是效果甚微。比赛时所有的志愿者都要面向观众站立,发现哪里出现“闪光”,就要立即奔向那里劝阻。“这对于志愿者来说真是强体力劳动,到后来我们实在跑不动了,就制作了提示性的标牌,由志愿者打着在观众席间巡展,但是‘闪光’现象始终没能杜绝。”
镜头四:不服从管理和劝阻在比赛现场,偶有不文明观赛行为,每名观众和工作人员都有权利对其劝阻和警告。但令人遗憾的是,有部分观众对别人的善意劝戒置若罔闻。记者就曾亲眼见到,在冰球比赛当中,不时有观众因比赛激烈站起观看,严重影响了媒体记者拍摄比赛的工作。有外地记者上前要求其坐下观看,该名观众竟爆出粗口。志愿者谷杨说在一场冰球比赛中,一位观众离开座位倚靠在围栏上观看比赛,她多次劝阻后,一直无视她的观众说:“你怎么那么多事,那给你10块钱,你去帮我买瓶水去。”无耐,谷杨只好找来赛场里的安保人员,才把问题解决。北京连线三:
赛事让冰城观众更文明成熟慈鑫说,大冬会是对哈尔滨的一次洗礼。大冬会既给了哈尔滨一个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机遇,也给了哈尔滨人一次近距离接触世界的平台。哈尔滨人通过大冬会的举办,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对城市的自豪感。而观众们也在通过一次次赛事的举办,积累自己的“经验”,他们在熟悉掌握体育比赛的竞赛规则同时,也在认知国际比赛中的观赛礼仪。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哈尔滨采访途中与出租车司机的交谈。司机师傅告诉他,哈尔滨一直非常重视冰雪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如何在学校滑冰,如何在冰球场看比赛。现在的大冬会又让世界的目光注意到哈尔滨,他作为一名司机也充满自豪。慈鑫说,哈尔滨人的城市自豪感令他印象深刻,而且在大冬会期间这种自豪感在不断增强。
大冬会的脚步还没走远,热情向上的哈尔滨已经在赞誉声中将目光注向了“冬奥运”,就在城市的这种“向上”的精神感召下,城市人的文明也会不断提升和成熟。客人走了、赛会散了,但是冰城因此而积累下来的文明和礼仪,已经成为了财富积淀下来,从赛会文明转化为日常文明,从观赛礼仪转化到日常礼仪,豪放的冰城人正在这种积累和积淀中形成自己独有的热情不失淡定、豪放但有秩序、义气但讲原则、粗犷不失细致的城市文明。
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瑞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哈尔滨人的文明程度在大冬会筹备期间有了明显的提升,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曾亲眼看到一位大冬会志愿者在上公交车时,向驾驶员出示相关证件,驾驶员亲切地和她说:“你好,辛苦了。”应该说一个城市整体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是需要大冬会这样的赛事做契机的,赛场上的观赛文明也是如此。如果哈尔滨在未来的日子里,变得更加开放,有更多的国际级大型赛会活动在这里举行,冰城人能够经常有机会在自己的家乡看到这种大型赛事,参与各种活动,那么市民的观赛文明会在一次一次观看比赛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并得到提升,对于各项比赛的观赛规矩也会在一次一次的现场观看中牢记在心。而现在我们市民对于赛场规则的了解仅是靠媒体宣传,现场志愿者告知获得的。其实说白了,冰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才是市民文明发展和腾飞的真正契机,相信哈尔滨的观众们会在拥有热情的同时,更加淡定,更加自如,更加懂得在观众席上去散发一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