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北大荒“粮食银行”储销两旺 市场化运作盘活粮食资源
2009-03-30 09:40:2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井洋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0日讯 据北大荒“粮食银行”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开业4个月以来,共吸纳农户存储水稻、玉米和大豆4.6万吨,为农户发放贷款2423万元,粮食存储销售实现两旺,仅通过错时销售粮价增长一项就为400户农民增加收入500万元。

  2008年11月18日,北大荒“粮食银行”开业当天,农垦建三江分局前进农场第四管理区主任靳伟和8名农户成为“粮食银行”的第一批储户,存储了1000吨水稻。靳伟存储的357吨水稻从“粮食银行”获得21万元贷款。免费存放3个月后,以每公斤2.04元出售,与秋后市场价每公斤1.72元相比,一吨水稻多卖300多元,比往年增加一半利润。

  建三江是我省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去年水稻产量为400万吨。每年丰收之后最大的难题就是销售过于集中,卖粮难、运输难成为粮食主产区的一大“死穴”。据农户介绍,开春种地,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贷款;而银行或信用社结息日都是12月20日。十一十二月农户们扎堆卖粮,急于变现。即使没有贷款,想错时销售卖个好价格,仓储也是难题,农户们要为粮食存放在田间地头的损失、看管支付一大笔费用。

  去年11月,农垦北大荒商贸集团麾下的北大荒粮食物流有限公司与民生银行大连分行、北良港合作,利用垦区在建三江的13个仓储物流节点建立北大荒“粮食银行”,并选择在有“全国第一大粮库”之称的建三江前进农场试运行。

  前进农场第十四管理区农户王兴革对记者说:“过去秋收时,光一个送粮难就愁坏了很多农民,排队少说也得四五天。压一天车的费用,少说600元多说1000元,还不算吃饭住店的支出。现在有了“粮食银行”,不仅一半粮食可以变成贷款,还能免费保管3个月,想啥时取就啥时取,可以为粮食选择一个好价钱。”

  按照“粮食银行”的规定,存储的粮食要达到国家二等粮标准,农户需持身份证和土地承包合同,与“粮食银行”签订协议,将粮食验等验斤扣除水分杂质,折净粮食数量填好存折,凭粮食存折可办理粮款50%的银行贷款。粮食存储期间,农户可以随行就市,如果粮价下跌,“粮食银行”按国家保护价收购。

  粮食物流与银行通过市场化连接,使长期困扰农民的卖粮难、仓储难、贷款难迎刃而解。不仅农民得了实惠,企业也多方受益。大连民生银行粮食金融部副总监于庆国说:“‘粮食银行’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企业与银行相互控制风险,解决了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服务过去无实物抵押、风险控制难的‘瓶颈’问题。”在“粮食银行”本身的粮食自营业务中,农户存储的粮食变成了企业的现金流,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成本。

  “最大的受益方还是国家。‘粮食银行’的市场化运作盘活了粮食资源,可以为国家财政节省大量的收购资金。”从事20多年粮食购销工作的北大荒“粮食银行”总经理潘立国说。

  目前,国家和省粮食局等有关专家在对北大荒“粮食银行”调研时表示:这一创新举措对改变目前陈旧的粮食购销体制具有“破冰”意义。


 

  点开“死穴”打破“瓶颈”的金钥匙

  从上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卖粮难”,严重困扰和影响农业生产,挫伤了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仅让农民揪心,更令政府焦虑,被称为难以化解的“死穴”。如今,当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资金下乡”、“金融下乡”却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北大荒“粮食银行”,作为市场经济下的一种制度创新,让人们看到了彻底点开“死穴”、打破“瓶颈”的曙光。

  “卖粮难”,对农民来说,核心是个资金难。一年到头,农民偿还贷款、准备生产、改善生活都要靠手中的粮食兑换成真金白银。过去,只要粮食卖不出去,就啥办法也没有。“粮食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把粮食这种特殊商品与商业银行和粮食企业捆绑起来,通过互相控制风险,盘活了农民手中的粮食。农民的粮食交到“粮食银行”,在粮食存折上登记后,就锁定了分量,同时,又可以用粮食存折上的粮食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

  “粮食银行”一下子解决了农民急需资金的问题,使卖粮的时机得以缓冲。而仓储能力弱也是造成“卖粮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粮食银行”不仅可以缓解国有粮库的仓储压力,还解决了农民的仓储难题。良好的仓储条件避免了农户自行保管带来的大量损失。有了贷款和仓储两个保证,农民从“扎堆”销售到随行就市,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卖粮难”,还可以让农民得到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对商业银行来说,农村金融市场好似一块“烫手的山芋”,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难控制,进入这块市场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少数涉足的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仅限于五户联保、小额信用贷款等业务。农村金融的瓶颈已经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农民没有抵押物,一直是金融信贷部门防范的“高风险”群体。通过“粮食银行”这一平台,民生银行大连分行既有粮食企业的相互担保,又有可以监控的粮食实物,规避了涉农金融品种的风险,打开了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通道,实现了“有业务、零风险”。

  对于粮食物流企业来说,同样有账可算。尽管既要支付粮食存储中自然损耗的成本,又要承担粮价可能下行的风险,但通过“粮食银行”这一平台,发挥垦区仓储节点多的优势,可以做大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同时,在储存期内农民的粮食可以成为企业流动的资金,相当于一分钱不用就可以“收购”农民的粮食,大大节约了企业的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粮食银行”这一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运作模式,可以大大减少国家用于粮食收购的资金压力,为推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探索了新路。

  “粮食银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刚刚起步,运行的效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不断在制度和管理上进行完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更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但这种一石三鸟、多方受益的可预期的效果,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许,“粮食银行”就是一把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钥匙。(黑龙江日报评论员)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