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流离失所的民族,能够有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能够黏结成一个顽强的整体,宗教是最强力的黏结剂。80多年前,两万多犹太人涌进哈尔滨这座新兴的城市,哈尔滨敞开胸怀接纳了他们。这块土地见证了哈尔滨胸怀的伟大。而矗立在哈尔滨的两座犹太教堂,无疑是犹太人心中的望乡———
犹太会堂今昔
哈尔滨有两所犹太会堂,按照时间区分,分别名之为老犹太教堂和新犹太教堂。
犹太教堂建立之初,哈尔滨大约生活着两万犹太人,犹太教堂是他们心中的精神家园。老会堂位于现在的通江街上,当初被称为犹太总会堂。这座会堂建于1907年,1909年1月落成。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6月,这座会堂毁于大火。我们可以想见,两万犹太人痛不欲生的情景。很快,犹太人成立了总会堂修复委员会,重新修建了老会堂。
通江街是当年哈尔滨犹太人进行宗教、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因此新会堂也距此不远。新教堂位于经纬街,1918年9月21日破土,1921年完工。新会堂正面上半部分三个尖券式、明亮的似门又似窗的装置,和靠近经纬五道街侧墙上两层尖券式的木窗,足以展示它的与众不同和十足洋味。新会堂建成时主体颜色红白相间,落落大方。原面积1233平方米,为二层楼,比现有面积少200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500人进行礼拜活动。位于经纬街的主入口处为三开门,突出部分的4个廊柱擎起尖券高门,既突出了入口,又加强了进深层次,同时还可以有较强的光影变化。左右两侧墙体上分别有双层尖券式木窗。会堂后入口上层为三组六个尖券式木窗,下层中间为尖券式入口,两侧仍有木窗。木窗虽没有老会堂那种复杂的装饰,但仍不失简洁大方,每个木窗上都镶有犹太建筑特有的六角圣星。两座教堂同时向犹太社会开放,那些在心中向往上帝的犹太人,步履更加从容。
作家阿成眼中的新老会堂
新老会堂是犹太人留给哈尔滨的优美建筑遗产,在这个城市中,犹太人留下的建筑还有很多。比如记者曾经描述过的米尼阿久尔茶食店、再比如马迭尔宾馆。然而对于犹太人精神的引领,两座犹太会堂无疑举足轻重。随着犹太人先后离开哈尔滨,两座犹太会堂也先后完成了与上帝沟通的使命,关闭了。
作家阿成先生对犹太文化情有独衷,写了厚厚的一本关于犹太人在哈尔滨的随笔。谈到犹太会堂,阿成写到:
当犹太人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这座犹太会堂也停止了宗教活动。当然,还有个别犹太人滞留在这里,每到做礼拜的日子,他们照例来到这座会堂———可这座会堂已经改成俱乐部了。他们便站在会堂的外面,虔诚地默念着什么。犹太人对“墙”有着特别丰厚的感情,也特别敏感。他们眼里的墙不仅仅是家园的象征,同时也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段永不忘怀的亲情,一个远大的目标。
离这座会堂不远,是那座建于1907年的犹太总会堂的旧址。这座建筑现在保存得也很好,它依旧很安静地矗立在那里。这座会堂建筑弥漫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品质,散发着一种宁静的文化味,它的整体造型看上去更秀气一些,体现了犹太建筑中优美的一面。
作家的描述带着浓浓的怀旧意味。哈尔滨的两座犹太会堂,至今仍是犹太人怀旧的对象。那些父母、祖父母葬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的犹太后裔,在拜谒过至亲的墓园之后,都愿意到这里做片刻的沉思,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憧憬。
犹太会堂的道义坚守
犹太会堂的主持人称做“拉比”,民间学者刘延年考证,哈尔滨曾有一个叫吉谢廖夫的“拉比”,在犹太社会里有很高的威望,被称为“社区的灵魂”。
吉谢廖夫出生在乌克兰,是一个才华横溢、视野宽阔、个性突出、正直高尚的锡安主义者,主张恢复犹太人自己的国家。他精通犹太人的希伯来语,还精通俄语与德语。他先后在哈尔滨犹太会堂担任36年“拉比”,1949年在哈尔滨去世,遗体葬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
现任以中友好协会会长的考夫曼先生,在新近出版的《我心中的犹太人》一书,深情地写到吉谢廖夫“拉比”。
20世纪初,一个犹太男人开了一家妓院,他因此赚了钱并成为一名富人。最后,这个人卖掉了妓院,开始从事其他行业。尽管如此,由于他最初的职业方面的原因,他还是被永远禁止在会堂中得到一个席位,社区也不要求他交会费,尽管他的捐助并没有受到抵制。为了绕过这种禁令,这个男人组织一些人,将《拉比》卷轴转译成立陶宛语。翻译工作完成后,译员们妥善地将译卷包装好,精心地保存起来。随后,这个男人主动提出,要将此卷轴捐给会堂。根据传统,此人提出,要在一个盛大的仪式上进行捐赠。他的请求遭到吉谢廖夫“拉比”的严词拒绝。“拉比”回应他:“不,你可以将卷轴交给会堂,但没有仪式,因为你以前从事过不光彩的事情。”结果,卷轴送到了犹太会堂里,但是没有任何仪式。
1944年,日本在哈尔滨的统治接近尾声,日本统治当局传令吉谢廖夫“拉比”和东正教一位主教与他们见面。当时,哈尔滨有多座东正教教堂,信徒有数万之众。日本人告诉这两个宗教领袖,他们打算将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女神———天照大神像置于每个教堂和会堂前。吉谢廖夫“拉比”直接告诉他们:“死都不可以,因为这种做法违背宗教信仰的基本原则。”东正教的主教也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
或许正因为有这些“拉比”道义上的坚守,犹太人社会能够保持相对的纯洁,保持永远的向心力。犹太会堂是这些流浪者永远的精神家园。
犹太新会堂的精神回归
因为采写犹太会堂一文,我第一次走进天天经过的这座建筑。
进入会堂的大厅天井中,三层楼阁一目了然,视线特别的开阔,这里就是当年犹太人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地方。在大厅中心,看到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是众绅士隆重聚会在一个富丽堂皇的会场里的合影———这是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犹太宗教公会在马迭尔兴办宴会欢送索斯金的留影。如果不作解说的话,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在欧洲的某一个城市。
展览的内容共分“犹太人在远东栖身的乐土”、“犹太人开创哈尔滨经济奇迹”、“原居中国犹太人的哈尔滨情结”、“安详的墓地,虔诚的寻根”等7个展区,全面展示历史上犹太人在哈尔滨从事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画面。展品主要有历史照片、文物、雕塑、壁画等。让人们看到哈尔滨这座包容的城市,与犹太人友好相处所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光彩。“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展出了大量珍贵的图片、影像和实物,表现了19世纪20年代,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哈创办的犹太人宗教公会、犹太人妇女慈善会、贫病救济会、养老院等丰厚的史实。当年,犹太人在这座城市建立了犹太会堂、医院、学校、图书馆、银行,以及大量工贸企业,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体系。同时,犹太人还通过出版报刊,传播犹太文化,表达政治主张等,同遍及欧美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保持联系。
哈尔滨善待犹太人的历史受到世界犹太人的关注,曾留下过无数高度的评价,在此略选一二,可从中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厚重。
哈尔滨是我们家族历史的中心和转折点。哈尔滨保留下来的犹太会堂等犹太社区遗址遗迹,是当时多数国家拒绝接纳犹太人,唯有中国敞开大门、敞开胸怀善待犹太人的有力佐证。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少有的,也是令所有犹太人乃至世界深深感动的。
———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
这个展览令人非常感动。我的母亲多次提到过,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比欧洲更宽松,那里有自由发展的经济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最高水平的音乐演出活动,人民之间从大人到小孩,从中国人到犹太人,都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成员一样融合在一起。”
———美国前贸易总代表查琳·巴尔舍夫斯基
同样遭受着迫害的中国人民,能用宽容的心,伸出友谊之手接纳一个困厄中的民族,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哈尔滨是犹太人的福地。中国就是我们这些人的再生之地。
———以色列中国友好协会会长特迪·考夫曼
犹太会堂如今成为一个窗口,传达着友善与开阔,展现着气度与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