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棚改纪事:筑广厦千万间 只为百姓尽开颜
2009-04-22 10:18:4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玮 来玉良 姚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落日的余辉洒向大地,也洒在73岁的牛大娘脸上。她站在自家低矮破旧的棚户房前,目光里充满渴望。牛大娘在这里生活了整整53年。岁月流转,当年的妙龄少女已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她住的这间棚户房却依然没有任何改变。

  现在,终于有了希望。牛大娘家所在的齐齐哈尔市军校街棚户区地段,今年有望拆迁还楼。这片有着100年历史的棚户区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东北网4月22日讯 2009年,齐齐哈尔市计划改造棚户区12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将有更多的百姓像牛大娘一样,告别旧屋,喜迁新居。

  现场:祈盼+喜悦+感动

  牛大娘家的小院里住着七八户人家。房子没暖气没下水,夏天雨水倒灌,淘水成了这里居民的常事儿。当记者走进这片棚户区时,人们争相追问:“什么时候拆我们这里呀?”声音是那样的迫不及待。

  就在与牛大娘家一道之隔的对面,也曾是一片棚户区。已拆迁完的现场瓦砾一片。记者沿着坑坑洼洼的小道走进去,踩在脚下的是破砖、残瓦和朽木。一位叫宋玉华的大姐跑过来,紧紧地拉住我们的手,激动地说:“我原来就住这里,马上我也要住上楼了!”今年底,宋大姐的新家将在这片废墟上拔地而起,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福鼎家园。

  走出棚户区的人们满含喜悦期待新居。

  在回迁小区新合家园,记者看到另一番景象。这里大红灯笼高高挂,男女老少喜气洋洋。随行的齐齐哈尔市建设局副局长张良介绍,新合家园现已建成16栋,去年底,首批1467户居住在棚户区里的居民喜迁新居。

  新合家园55号楼2单元202室是低保户张守义的新家。张守义的媳妇严重风湿,走路都困难。张守义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一家人在漏雨的平房里住了十五六年。现在一分钱没花,就住上了新楼,而且是70平方米的新楼!张守义的媳妇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棚改的好政策,这样的楼房,他们想都不敢想!

  幕后:5+2与白+黑

  2008年,齐齐哈尔市打响棚改攻坚战。“棚改工程”既是齐齐哈尔市的“天字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也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项事业。

  超前运筹,科学决策。市委、市政府提早动手、超前谋划,深入调研,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先后有60多名专业人员分四个组深入中心城区平房地段,走街串巷,摸清棚户区的基本情况,掌握准确数据。他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了棚户区区域分布图,为科学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了时间表:力争用3~4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


  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市主要领导先后55次深入拆迁、施工现场,及时解决棚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凡涉及棚改的事项随时汇报、随时研究,能当时决策的立即决策,能当天解决的决不拖到明天。

  跟踪督办,高效推进。棚改办和从市直部门抽调的精兵强将近百人全天候奋战在棚改工作第一线。在全市回迁新房的工地上,无处不跃动着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奉献拼搏的身影。他们对棚改各个环节、各项工作实施全程跟踪督办,决不放松任何一个环节。

  采访中,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地说,他们要以“5+2”、“白+黑”的精神抓紧时间努力工作。从他们急促的脚步、忙碌的身影和疲惫的眼神中,记者明白了“5+2”、“白+黑”的真正内涵。

  正是这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和心系百姓的棚改精神,使这座城市在2008年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拆迁面积43万平方米、9246户,竣工回迁房100栋、49.5万平方米,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回迁。如此快节奏、高效率,堪称齐市城建史上的奇迹。

  根源:百姓的利益>天

  对于这座老工业城市而言,棚改是一场严峻考验。齐齐哈尔的棚改工程赢得了一片掌声,走在了全省前列。其根源究竟是什么?

  其一,“阳光拆迁”,拆掉群众心中的一堵墙。

  “阳光拆迁”是齐市成功棚改迈出的第一步。采取“七公开”的办法进行拆迁安置,即:改造区域的低保户名单公开、拆迁户回迁安置地点公开、搬迁顺序号公开、交差价款号公开、户口情况公开,选择楼层号公开,房屋评估价格公开,这“七公开”使棘手的拆迁问题在阳光下操作,让百姓的心中有了底。敏感的利益冲突迎刃而解了。

  其二,让百姓上得起楼,更要住得起楼。

  齐市棚改将困难群众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拆迁补偿政策实行有证房拆一还一,无证房拆二还一。对于特困户、残疾户有证房不足40平方米直接上靠到保障户型40平方米,不用交任何费用。那些上不起楼的享受保底政策,住进廉租房。上起楼住不起楼的,在物业费、取暖费、用气费等方面适当减免,保证住得久、住得好。对孤寡老人制定关爱政策,安排住进公寓。这一系列暖人心肺的人性化举措,焐热了百姓的心。

  其三,全市上下一心,群策群力,破解难题。

  所有参加棚改的工作人员,上至市委书记,下至工作人员,都树立一个强烈的意识:老百姓的利益至高无上。大规模棚改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用地紧张、资金短缺。他们开动脑筋,用创新的思路和超常的举措千方百计予以破解。为了破解资金难题,他们甚至自掏腰包,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一份份真情在汇聚。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棚户区百姓挂在嘴边的“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质朴话语,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由衷的礼赞。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