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晨报建国60年系列报道:暴风骤雨过后的彩虹生活(上篇)
2009-07-10 11:19:0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贾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元宝村的村门
  昔日穷村换新颜。  

  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在党的领导下,小说《暴风骤雨》原型地——我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光腚屯”今日成了“亿元村”。

  “大伙儿知道,我是这个屯有名的穷棒子,大伙给我起了个外号‘赵光腚’。”这是上世纪60年代电影《暴风骤雨》的片段。《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是我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如今,这个村又因致富奔小康模范村而闻名全国。

  那么,影片中的“赵光腚”等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穷棒子的后代,又过上了怎样的美好生活呢?近日,记者来到元宝村寻找答案。

  昔日“光腚屯”今日成了“亿元村”。如今,通往尚志泥泞的大车道被平坦宽阔的公路代替;村内街道已变成水泥路面;昔日低矮的草房、马架子、地窖子,早已变成砖瓦房、小洋楼;田野里马达声声,工厂里机声隆隆,笑意写在脸上,美景装在心房,元宝村的农民们正在奔小康的大道上你追我赶……

  “郭孩子”心中时刻装着百姓

  记者在元宝村高兴地得知,《暴风骤雨》中的农会主任郭全海的生活原型郭长兴老人还健在。

  由于老人身体不好,记者没有打扰他,但从老人儿女的口中也了解到一些关于老人的故事。

  郭老今年86岁,在旧社会是个苦大仇深的穷孩子。1940年,郭老一家8口人从山东逃荒到了关外元茂屯,几年之间,郭长兴的母亲和四个妹妹先后被饿死或病死,父亲被日本鬼子抓去当了劳工。他自己只好给地主放牛当小工,经常是缺吃少穿露屁股,人长到了20岁,个子还同十一二岁孩子一般高,所以屯子里的人都叫他“郭孩子”。

  1946年9月,周立波入村搞土改,在周立波教育引导下,“郭孩子”一天天觉悟起来,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先在村里当儿童团长和民兵,后任村农会的主任。

  在周立波及工作队的精心培养下,“郭孩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成了《暴风骤雨》书中第二号人物郭全海的原型。

  成为“名人”后,“郭孩子”处处以郭全海为镜子,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从村农委会主任、河东公社社长、县印刷厂厂长到畜牧局局长,干得都非常出色。

  “郭孩子”的儿女成了百万富翁

  1986年,郭老离休后,一家7口,就靠他100多元的退休金过日子。当时有人劝他找政府补助,他却说不能给组织抹黑,要自主创业。

  一天,郭老在街上转悠,碰上了一位很熟悉的司机,这位司机刚从哈尔滨回来,见到郭老就诉苦:“您说,我花50多元的车票到哈市,就为了买这5元钱的螺丝帽!咱尚志大小也算个市,咋就没有一家开螺丝帽店的?”

  听完这位司机的牢骚,郭老开始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如果能在尚志市开家这样的商店,人们就不用跑到外地购买了。

  随后,他进工厂、下村屯进行市场调查,得到的答案是群众希望有人办家这样的方便店。回到家后,郭老将办商店的想法和老伴说了,老伴也认为这是一条致富道,还能方便别人。

  说干就干,郭老第二天就到哈市一亲属那里取经,经这位亲属介绍,他又得到一家标准件商店负责人的帮助。负责人不但让他把下岗的女儿送到商店免费学习业务,又把他办的店作为扶贫点,批给他的货可以先赊账,卖完后再结账。同时,他的亲属还主动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开店的费用。于是,郭老把全家人都动员起来,有的去培训学习,有的负责选铺面搞装修。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一家颇具特色的标准件商店开张营业了。在经营中,郭老经常教育子女,要像《暴风骤雨》中的郭全海那样,时刻想着老百姓,不能惟利是图,要薄利多销。人家的五金、配件等零件销售利润都保持在20%以上,而他家的商店则把利润控制在10%左右。所以,生意红火,顾客一天天的多起来,当年就赚了2万多元,第二年他们及时迁址扩大规模,生意也越做越兴隆。

  这个时候,郭老又把子女一个个的“赶出去,放单飞”,自主创业办分店。郭老先后让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办起了四家商店,每家拥有几百万元的资产。因此,“郭孩子”和子女经商办店,成了尚志市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