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娱乐·文化
搜 索
哈尔滨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2009-10-19 11:00:43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06年3月,哈尔滨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扩大试点地区,全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我们紧密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果,为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1、以转企改制,激活市场主体为目标,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8年8月,哈尔滨出版社转企与改制工作同步推进,企业法人实行期权制,现有职工全部解除原有劳动人事关系,补偿金作为职工持有股份,并以社会自然人身份重新聘任,对“老人”保留了退休后事业待遇。成立了哈尔滨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实现由单一国有事业单位转为国有控股出版企业,成为全国出版社首家改革一步到位的出版企业。市电影公司产权制度改革筹备工作于2007年9月正式启动,按照“退出全部国有资本、整体出售”的改革思路,现已完成了资产评估、改制成本测算及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等政策文件的起草制定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以建立激励机制,参与市场竞争为目标,积极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近年来,市属五个文艺院团在拉开分配档次、严格内部管理、激活经营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实行剧目策划、制作、销售、演出一条龙的经营机制,收入分配按岗位和演出场次拉开档次,激活了内部机制。市话剧院实行演出剧目“制作人”制,推行演职人员参与“股份制”排剧,打破了50年单纯依靠财政投资排戏的模式。市歌剧院积极探索“事转企”模式,成立了哈尔滨市哈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采取市场化运营手段进一步开拓了演出市场。

  3、以创新经营模式,提高综合实力为目标,积极推进新闻媒体改革。按照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分开的要求,哈报业集团把印刷、发行、广告等经营部分逐步与新闻采编分开,先后成立了哈尔滨报达印务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报业报刊零售有限公司和哈尔滨报达邻江广告有限公司,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广电系统实施“网台分离”,先后成立了哈尔滨元申网络有限公司、哈尔滨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加快了改革步伐。

  4、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目标,深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着眼于激活内部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去年底以市图书馆为试点率先进行了“三项制度”改革,目前已完成了岗位竞聘和职称竞聘工作,下步将进行分配制度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其它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工作也在积极筹备之中。

  5、以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支持社会力量创办文化产业基地。市区两级政府将手中掌握的16处国有房产共7.5万平方米国有土地资源,无偿提供给由社会力量创办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了动漫与网络游戏、冰雪文化旅游、音乐剧创作生产、俄罗斯油画创作等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其中三个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二是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据统计,2007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3.8亿元,其中民营文化企业的贡献率达到了70%。2008年10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同志亲自主持召开我市首次民营文化企业座谈会,确定了建立民营文化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筹备成立哈尔滨文化产业协会、制定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等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措施。三是制定出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处置、土地规划等9个方面制定了31条优惠政策。

  6、以创新运行机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支持国有文化单位发展。从2008年起,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增至2200万元。二是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我市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10亿元,新建扩建和维修改造了市图书馆、哈尔滨道台府等十几处公益性文化场馆、30个社区图书分馆、280个社区文化活动站、300多个社区宣传阅报栏、300多个社区文化休闲广场。三是不断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市直5个专业文艺院团每年平均演出1000余场,市歌剧院、话剧院先后推出的《八女投江》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打造中央大街“音乐之街”、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等大型群众文化项目,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平均每年演出800余场,参演人员10万余人,观众达600余万人次,2008年打造“音乐之城”工作获全市“最佳创意”奖。四是实施“4321”文化惠民工程。去年我市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4321”文化惠民工程,即建设影剧院、群文辅导站、文化展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4大文化服务平台;叫响“合唱艺术歌会”、“好歌大家唱”、“农民文艺汇演”3大文化活动品牌;免费提供“群众文化演出”和“影戏剧票”2张文化活动绿卡;制作发放1份城市文化地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调动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