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2日讯 看病有“医托”,吃饭有“饭托”,如今买衣服也流行起“衣托”了。对此,消协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行为涉嫌不公平交易。
市民刘女士向记者讲述,几天前,她到果戈里大街附近的服装店溜达。在一家服装店内,刘女士看中了一件羊绒大衣,经过试穿,刘女士非常满意,但一看到近2000元钱的价格时,刘女士犹豫了。这时,从店外走进两位打扮时尚的女青年,其中一人拿起刘女士刚刚试穿的大衣左瞧右看,在女伴的建议下,女青年试穿了大衣,女伴对大衣赞不绝口,提议买下。女青年跟女伴说价格太贵了,女伴立即跟老板砍价,最后,老板表示这件大衣可以1500元出售。刘女士一听忙说她也要一件,老板说,这件大衣就一件。见两位消费者都要购买,老板十分“公平”地表示,因为刘女士先到该店的,所以该件大衣应该卖给刘女士。两名女青年一听,十分不高兴地转身离开该店。刘女士兴冲冲地买下大衣。
满怀喜悦的刘女士回家后,便穿上这件刚买回的新衣服。可是,当她在镜子前仔细端详了一番后,才发现衣服的质量一般,而且也不怎么好看,有些后悔买了这件衣服。几天后,刘女士逛街经过该店时,突然看到那两位要买大衣的女青年在店内和另一位顾客“争”买衣服,这时刘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衣托”给忽悠了。
一位曾经从事过服装生意的业内人士称,女人买衣服往往是“最后一件是最好的”,尤其有人与其争购时。于是,一些商家便利用这一心理,雇请“衣托”来忽悠顾客。
为此,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这种“衣托”涉嫌不公平交易,是消费市场所不提倡的。消协提醒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尤其是昂贵商品时,一定要仔细斟酌,不要盲目听从陌生人意见,以免受“托”的误导,冲动之下盲目购买,而导致事后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