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9日讯 全市三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三年,在一座城市的发展史上不过是短短一瞬。可无论如何,2007年—2009年这三年,却值得每位牡丹江人铭记,因为,在这三年里,牡丹江喊出了令人振奋的努力目标,迈开了追赶跨越的脚步,也最终实现了难得的自我超越。
2007年,市委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牡丹江市要进行追赶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并确立了“三年翻番”、“三个倍增”的发展目标。目标一出,震动全市:因为,照以往的发展速度,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若要实现它,得追、得跑,恐怕还得撑杆跳呢。
三年转瞬即逝,实践证明,牡丹江人赢了!
凭着工业立市、金融强市、贸旅牵动三大战略,凭着大融资、大投入、大调整等十大动作,凭着结构调整激发出的全市干事创业的激情,三年后的今天,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已全部实现。
回头看看,追赶跨越征程中洒下了一路艰辛,可更多的却是作为牡丹江人的振奋和自豪——
城市的目光更加深远
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
先且不说这三年来取得的那些可见的成就,单看看这城市发展的眼光就颇值得一提。三年来,牡丹江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不再是自己看自己,而是用更加深远的目光,跳出牡丹江来看牡丹江。因此,发展也有了更多横向和纵向的提升。
——战略规划
三年来,我市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在全省、全国和东北亚的大格局中重新审视、重新定位、重新谋划牡丹江的发展。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把延边开发的热点从口岸引入腹地,把对外开放的触角从边境延伸到周边,全力融入东北亚经济圈,推进对俄对韩合作的战略升级。
提出并将“沿边开发先导区”战略规划上升为省级战略、正在争取成为全国战略;规划了哈牡绥东对俄经济区,被列为全省八大经济区之一;争取开通了“出境不出口”的陆海联运大通道跨境运输;辟建的绥芬河保税区已经被国务院批复建设。
——产业层次
先后辟建了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华宇经济贸易合作区、绥芬河远东工业园区等三个境外园区,计划总投资43亿元,总规划面积493公顷,将园区内的鞋业、木业等初级产品加工业向境外园区转移,调高了地产品的产业层次。
——合作伙伴
截止目前,已经引进香港龙睿投资30亿元改扩建了一批煤化工项目;引进了华富集团、香港建设集团建设了代马沟和十文字风电项目;引进了江苏大亚、广东大自然等建设了一批高附加值的木业项目;引进了世茂集团、上海绿地、万向集团、红星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在城市运营、旅游开发、兴建基地等诸多方面开始投资。
城市的家底愈发厚重
翻开市统计局关于三年成就的统计报告:三年来,GDP、财政收入等数据一年一变化,一年高过一年。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让人引以自豪的同时,更让人惊喜地发现,三年来牡丹江变富了,家底愈发厚重起来。
三年来,全市GDP实现了1518亿元,年均增长14%,增速比“前三年”高出3.7个百分点;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了165亿元,是前7年财政收入之和,年均增长26.7%,比全省地市平均增速高5.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了208亿元,年均增长26%;累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7.4%和7.8%,有4个县(市)相继进入全省10强。而这些厚重的家底背后,当然少不了大手笔的运作。
——大融资
三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一站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开展了“政信富民”信托理财、仓单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创新。预计2009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18.4%,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
——大招商
三年来,围绕建设大牡丹江,实施了大招商,先后引进了北京新华联、宁夏宝塔集团、中国建材集团、联华国际、江苏圣象等一批战略投资者入驻我市。促成日本佐藤、吉兴煤业等区域总部入驻我市。三年来,全市共引进域外资金504.2亿元左右,其中2009年引进域外资金228.5亿元,同比增长40.1%;三年全市共开工建设了1457个项目,仅2009年就有735个项目竣工投产。
——大开放
深入实施贸旅牵动战略,在深化对俄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与东北亚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三年来先后举办了“韩国活动周”、“日本活动周”等系列活动。三年来全市进出口额共完成近226.4亿美元,其中200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50亿美元。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对内开放同步提升,与哈尔滨、延吉、广西等城市合作不断加强,三年来共成功承办了中国名优商品展销会、黑木耳节、木博会等三个国家级展会,主办了中俄区域合作论坛等会展(会议)多个,仅2009年,全市会展经济创造直接和间接收入3亿元左右。全市接待境内外旅游人数75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6.0亿元;全市住宿餐饮业已经连续27个月增速超过20%。
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我们始终坚持不要人民群众不得实惠的增长,让牡丹江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千家万户。”
市委书记徐广国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的确,通过连续三年深入实施“三个”倍增计划,在牡丹江家底变厚的同时,城镇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攀升,牡丹江人的腰包与三年前比明显鼓了不少。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由于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到2009年,我市已连续六年实现大丰收,而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的食用菌产业栽培规模超过了18.3亿袋,年均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00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入中等城市行列
三年来,金融强市、贸旅牵动等一系列措施促使我市各行各业出现了繁荣景象,居民收入不断攀升。
就拿在“北方”工作的技术员张宇来说,2007年他的工资收入只有1200元,而如今他的工资已涨到了1900多元。工资上涨给他各方面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改观,同时也让他与在哈尔滨等企业工作的同学在工资收入上的差距越来越小,感觉也越来越有面子。
——退休人员养老金从500元增长到900元
由于国家连续实施退休人员养老金上调政策,使我市退休人员工资水平有了大幅度攀升。对此,企业退休的王大妈深有感触,以前退休工资少,去了吃的没钱买药,现在退休工资年年上涨,兜里有钱,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没啥可愁的了。
——公务员收入实现翻番
“算上车改补助,我现在的工资接近3000元,接近2007年前的2倍”。公务员刘成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他说,说实在的,2007年前基本没咋涨过工资,自己甚至因工资低还想跳过槽。可2007年以后就不一样了,工资是年年涨,其中最多的一次一下就涨了600多元,去年还贷款买了房,所以他感觉特知足。
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回顾这三年,除了城市变富、百姓变富外,采访中很多人还提到了这样一个时髦词:幸福指数。用他们的话说,三年来工资涨了、居住环境好了、社会风气更正了,在这座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高了。
的确如此,三年来我市累计用于直接改善民生的投入近100亿元,累计投入城乡建设的资金共计261.5亿元。
——城市变美了
三年来,江南新区初具规模,全面启动了“一轴一带、三桥两路一贯通”工程,综合治理“三溪一河六湖两园”。靠部门、企业包建捐建等方式,三年共投资10亿元,修建市区道路307公里,新增绿地148.7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城市亮点工程。
——居者有其屋
三年来,我市房地产建设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其中,为改善低收入人群住房,三年共改造棚户区面积185.8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931套,有3.2万户居民告别棚户区、泥草房。
——求学就医更容易
三年来,我市通过医疗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城乡居民就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并通过开展各种义诊、药费减免等活动,使生活贫困者不再为看不起病而发愁。而通过“大手拉小手”等活动开展,让更多让不起学的孩子重新回到课堂。
——社会风气更正了
三年来,通过治庸治懒、整纲肃纪、行政问责等制度,提振了广大干部的精气神。三年中先后4轮处理了47个违纪单位、215名违纪人员,初步形成了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深入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内选贤任能,2008年以来,全市笔选了312个领导岗位,面向全省公推公选了828名后备干部。
三年里,一个新牡丹江、大牡丹江开始茁壮长大。让人不由得期待,再过三年,这个新牡丹江、大牡丹江必将更加强大,这座城市也必将更宜居,而生活在这里也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