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哈尔滨市政协委员热议食品安全:从农田到市民餐桌全程监管
2010-01-21 15:07:5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初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1日讯 从2007年开始,哈尔滨市政协连续三年将食品安全列为一号提案。去年9月,市政协经济委、科教文卫体委、农经委、社会和法制委以及研究室又结合国家刚刚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联合召开食品安全评议会,就哈尔滨市如何依法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构建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食品安全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关乎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今年两会上,如何让广大市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再次成为政协委员们关心和热议的民生话题。

  热点关注

  餐饮业

  【现象】因食物放置时间过长,阿城区37人在吃完婚宴后出现中毒症状……目前,由于经营者缺乏自律、监管部门职能分散等原因,哈尔滨市餐饮行业仍存在诸多隐患。

  【建议】餐饮业要建立食品加工规程,对关键环节有监管措施。经常对大中型餐饮业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对有意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从严、从重打击。餐饮原材料应建立供应商审核制度,将诚信度高,能保证原材料质量的企业确定为供应商,并做好追溯记录,保证源头的食品安全。同时餐饮业要制定完备、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过期食品

  【现象】许多企业对过期食品以降价、捆绑、买赠等方式销售,将这部分食品变相转移至老百姓手中。对过保质期但未过保存期的食品,许多商家或厂家也出现修改保质日期后,继续销售的现象。

  【建议】加强过期食品处理监管,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处理过期食品时,可进行无公害处理,合理分检。也可用作牲畜和家禽的饲料,或者集中进行焚烧处理,产生的热量可用于供热。

  食品添加刘

  【现象】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到“瘦肉精”,再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由不良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致使很多市民谈“食”色变,纷纷质疑“现在还能吃什么?”目前,部分食品企业或小作坊卫生条件差、食品添加剂违规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隐患的食品安全问题比比皆是。

  【建议】要加强对包括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力度和仪器装备的配备,特别是要加强对违规使用防腐剂、甜味剂、色素、面粉处理剂的“问题食品”检查。建议卫生、质量技监部门、科研机构、食品添加剂生产和使用企业联合起来,对重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进行攻关。并对豆制品、调味品、酱腌菜、炒货等各种传统食品,按照有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危险性评估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标准的基础。

  数说现状

  食品行业跃居哈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

  2009年,食品行业已跃居哈尔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来自各监管部门的统计显示,全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业户4500多家,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和业户22000多家,餐饮企业和业户及食堂16000多家。2004年底,哈市制定并开始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目前,全市已有1205家生产企业的1243个食品获得食品安全质量市场准入资格。

  问题调查

  农药残留致蔬菜水果不“健康”

  目前,哈尔滨市已对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肉制品、乳制品、调味品、饮料、膨化食品等15类食品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初步构建起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食品源头的污染隐患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食品安全工作。据了解,近年来,哈尔滨市工业污染源急剧增加,城市废弃物大量排放,部分地区的河流、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同时,每年超万吨的农药使用量还在呈增长态势,使不少地区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中的农药残留量大大超过安全标准。

  粮食作物处于无标准生产状态

  委员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及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市已修订的近百个农业标准中,存在标准质量低、不全面、不统一、制定修订不及时的问题,同时,还存在产中技术规程多、质量标准少、优质特色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更少等问题。据了解,哈尔滨市的主要经济作物米、稻、豆地方标准已过期失效3年,至今没有及时修订,造成哈尔滨市粮食作物在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均处于无标生产和缺少管理的状态。

  平均三万市民只有一名监管员

  据了解,哈尔滨市食品生产全过程涉及农业、质监、工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近10个部门,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职责不清、执法机构不顺、部门间协调配合不够,以及上下部门不对口、交叉执法等“政出多门”、重复监管的问题。同时,监管人员编制少,与监督服务人口比例严重失调。

  目前全市只有400多名食品安全监管员,远远不能满足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据统计,哈市平均3万名市民只有一名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远远低于国内同等城市中万分之一的标准。由于执法资源有限,哈尔滨市乡镇以下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目前基本为空白。

  检测“花样”假劣食品力不从心

  没有集中的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资源分散在质监、卫生、商务、粮食、商业、农业、畜牧等相关部门,检验检测同质化倾向明显,对花样不断翻新的假劣食品却“力不从心”。

  许多机构的主要检测设备是上世纪90年代购置的,有的甚至是80年代购置的,这些设备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的部分指标无法检测,或是精度达不到要求,检不出所含的有毒有害成分;检测设备不配套,检测项目设置不合理;检测人员水平达不到要求,特别是缺乏熟练的色谱分析检测人员;食品加工企业内部检测能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出厂检测能力普遍低下。以快速检测为主的内控检测点不多,农渔畜牧业生产单位、农产品与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自有检测手段严重缺乏,产品入市前的质量把关难以进行,百姓饮食安全难以保证。

  委员声音

  “关口前移”构建长效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范围大、涉及面广、周期长的社会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既是民心所向,也是政府德政所在,必须站在战略全局和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高度,创新思路,精心谋划,扎实推进,高标准、高要求地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建立起长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要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关口前移”,针对哈尔滨市实际情况,明确综合协调部门,尽快调整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将现各监管、执法部门之间同类别、同性质的职能重新理顺归并,避免部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建立起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综合协调与分段监管的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避免“一次认证,终身受益”

  建议加强有关食品监管的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以及认证体系建设,针对哈尔滨市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的现实,加大标准的制(修)订和体系配套工作力度。对目前相关的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梳理,没有的要尽快制订,已有的要及时修订和完善,使之形成完善配套的食品监管标准体系。应改变哈尔滨市食品安全认证工作不规范、秩序乱的现状,由单个职能部门独自管理,并做大做强产品认证工作,规范秩序,跟踪问效,实施全程监管,避免出现“一朝认证、一了百了,一次认证、终身受益”的现象,促使哈尔滨市更多的农产品特别是名优特产品获得国家和省的认证,为哈尔滨市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追溯质量责任

  要加快哈尔滨市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网络建设步伐,切实解决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整顿的重点放在“早夜市”及农村和城乡接合部等食品安全重点监控区域,做到流通领域监管的全覆盖。同时,建议完善追究体系建设,在流通环节按标签、标识化的要求,做好标准、标签、标识“三标”工作,为每一个食品产品制订“安全身份证”,即标注产品品名、产地、生产者、检验结果(含标准对照)检测者等信息,对主要的食品产品,从田间地头开始直至商场餐桌,进行全程跟踪追溯,做到每一环节有源可溯,有责可究。

  进一步推行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

  抓农业投入品监管,重点规范农药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开发,严禁在无公害农药中添加化学农药。抓生产过程精细管理,全面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把标准化贯穿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当前,重点要加强对农用水、土、肥、气的监测、评估和治理;强化对农药、化肥、农膜及其废弃物的使用管理,严格控制污水灌溉;指导农民科学选种、安全用药、合理施肥。进一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检测制度、质量追溯制度以及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和责任追究制度。

  建言委员:于志平、赵春燕、赵新淮、霍玉夫、杜景祥、鲁啸军、王宇、张雅清、聂晶、牟学实、齐布热、张秀芬、张世焱、李荣焕、范华、关光毅、王蛮、马迎春

责任编辑:强锐

【深度报道】哈尔滨两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