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停车场难容众多私家车 10万机动车争停堪忧
2010-02-26 10:06:44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黄晓伟 廉玉晖 沈佳薇 金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2月26日讯 齐齐哈尔市机动车保有量31万辆,其中主城区机动车占到10万辆以上,每公里道路机动车密度达到500辆,超出270辆的国际机动车饱和容量标准近一倍。

  10万机动车争路争停现状堪忧

  随着齐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矛盾突出的道路交通与停车问题已经显现。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齐市机动车保有量31万辆,其中主城区机动车占到10万辆以上,每公里道路机动车密度达到500辆,超出270辆的国际机动车饱和容量标准近一倍。

  记者从市交警支队车务科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末,齐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1.7万辆,其中私家车占到24万辆,已经成为机动车保有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动力。与2008年齐市汽车保有量25万辆相比,年机动车保有量上升速度达21%,增长极为迅速。据车务科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城区机动车数量占到了齐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3,也就是说市区的机动车数量已经突破10万辆。

  车多了,那齐市的道路情况又怎样呢?昨日,据市政设施管理处副主任杨继光介绍,截至目前,齐市中心城区共有道路228条,道路总长约200公里。其中,2009年新建道路总计6.09公里,公路建设里程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

  2009年机动车保有量递增了21%,而2009年的公路建设增幅则是3%,二者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车的增加要比路的修建速度快了许多。据了解,根据国际通行的每公里机动车密度270辆的国际饱和容量标准计算,齐市中心城区10万辆机动车与200公里的道路总长做一下比较,每公里道路上机动车的密度为500辆,远远超出了270辆的国际饱和容量标准,即使每天只有一半的机动车上道,那么每公里路面250台的机动车密度也已接近饱和的临界点。这种情况集中反映在交通高峰期的早晚上下班时间,道路车辆增多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速减慢,车辆油耗增高。

  车多了,停车场供给跟不上,没有地方停的车辆自然会停在本不该停车的地方,这给齐市本已紧张的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记者在齐市城区大致走了一下,这种机动车乱停乱放的现象以中心商业密集区最为严重,一些商场停车场根本无法满足购物停车需求,不少车辆就随意的停放在了道路两边,一些街路狭窄的地方时常造成堵车现象。扩容压力不言而喻。

  500住户拥有400台车私家车剧增小区车位难抢

  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日益增多,如今在齐市一些小区,特别是一些高档小区和新建的居住的年轻人较多的小区车满为“患”。小区内的停车场和露天车位完全不能满足车辆停放的需求。于是一些车主不得不将爱车停放在小区门口,一些小区由于道路狭窄,不得不规定小区内道路为单行道,避免发生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龙沙区的南慧花园,物业公司武经理告诉记者,整个小区的居民一共有500多户,开车的业主与日俱增,前些年没有感觉到车辆多的负担,但自从去年开始,小区买车的业主越来越多,车位出现了紧张的状态。甚至有的三口之家,有两辆私家车,现在夏季小区内的车辆达到了400多台,到了冬季车辆也在200台左右。由于经常出现停放的车辆影响居民出行的情况发生,一位饱受折磨的一楼门市房的业主曾经在大门玻璃上贴出了这样的告示:“爹呀!门前别停车了!”


   记者了解到,现在此小区的设施配套齐全,进小区的车辆需要打卡,防止外来车辆的进入,而且此小区具有两个地下车库,可容纳120余台车,地上车位也能容纳150台车,但就是这种情况到了夏季还是很难抢到车位,所以,小区在居民进户的时候,就把每家每户拥有车辆的车号做了登记,逐渐积累,此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堵车现象找不到车主人,这样按照车牌号直接与车主联系,以免耽误其他用户的时间。同时为了小区内交通畅通,特别设置了进口和出口,规定车辆单向通行。

  此小区的住户王先生说,冬天的车位还是好占点的,一到夏季,小区内的车辆太多了,如果晚上出去应酬,回来停车的时候根本抢不到车位,一般情况下,都是晚饭之前,把车停放在家,然后打车出去吃饭。

  汽车数量猛增拉升车位价格车库售价贵过商品房

  跟面积几十、上百平方米住房相比,车库只是“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虽然如此,由于齐市私家车的暴增,车位“贵如油”已越来越明显,有些车库价格近年来翻着跟头涨,有的繁华地段车库甚至与北京等地住房价格齐肩。

  据交警部门统计,从2006年起,齐齐哈尔市的私家车数量直线飙升,仅2008到2009年之间,新注册的车辆就增长了100%以上,整整翻了一倍。感受到排起长龙的大小车辆,买房买车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业主的共识。很多人即使在买房时没有车,但是考虑到以后车库是“香饽饽”难买,也要通过十几万的贷款,买下车库,进而越发拉动车库价格上升。

  私家车猛增使得车库成了“稀有资源”,车库涨价多在情理之中。据了解,车库价格在最近的数年中,也和房价一样,涨势凶猛。家住东市场小区的钟先生,2001年购房时就买了车库,当时14平方米左右的车库价格六七万元,而到今年不少人上门给十六七万元要买下车库,9年间涨了10万元。如今,钟先生感叹,自家车库每平方米要值一万多元,比当年买住宅时贵六七倍,堪比北京的住宅价格。同样群英小区的张女士四年前购房时住宅一平方米不到2000元,但买18平方米的车库花了5万元,车库价格每平方米2000多元,当时已经超过住宅价格,如今,邻居有给6000元一平方米想买的,但考虑到近年自家也要买车,所以张女士并不打算卖。

  据某小区物业经理李先生介绍,目前,在许多小区规划中,配套的车库和车位数量远低于住房户数。供应不足,“物以稀为贵”,自然就抬升了车位价格。其实,车位、车库作为小区居民生活的重要配套设施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能,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小区业主的生活需求。要想平抑车位、车库价格飞涨,遏制炒卖车位,必须通过超前规划、强制配套等举措,保证小区车位、车库供给量才是根本出路。

  市区地下车库、停车场现有80多个,可容纳各类车辆5000台左右,但仍无法满足众多私家车停放需求。


  停车场建设刻不容缓

  昨日,记者就市民反映的停车位紧张问题走访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

  记者从市规划局规划科了解到,依据国家有关城乡规划建设法律法规,齐市按城市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要求,在北三区新小区建设方面,规划要求每一个小区配置一个地下车库,腾出地面空间搞绿化,努力提高建设地块地下空间利用率。从2005年开始,市规划局对新建的30多个小区都规划了地下车库,建筑面积大约在1000平方米左右,可容纳各类轿车50台以上,大部分新建的小区地下车库现已投入使用。2007年入户的阳光名宅,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可容纳各类轿车60台左右。

  随后,记者又从市物价局经营收费管理科获悉,到目前,市区内经过审批的公共收费停车场就有33个,每个停车场平均可容纳60台车辆。同时,在市内各大商圈还有6处停车场及门前停车位,还有几处不收费的停车场。到目前,据估算齐市小区地下停车场、公共收费停车场等总计可达80多个,可容纳各类车辆5000台左右。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两年,齐市新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仅个人用车平均每天落户180余辆,随着有车一族队伍的增大,想找停车位越来越难,已成了不少有车一族的心病,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停车场建设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确保市民出行畅通无阻。

  商场门前难觅停车空位

  有关部门对交通压力不容忽视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私家轿车越来越多,一些家庭有两三台轿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但是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一些问题开始接踵而来,居民区找不到车位,私家车任意停放;个别商家没有停车场,甚至连车位也没有,车辆在主要街道乱停乱放,造成交通拥堵,给城市交通形成隐患。2月24日,记者就我是中心城区交通情况进行了走访。

  商场门前车辆拥挤

  2月24日上午9时,记者沿着卜奎大街、龙华路走访中看到,交通状况比较好,没有堵车现象,但是在一些商家门前都停满了车辆,还有的车辆找不到车位就停放在人行道上。上午11时,在迈特广场门前停放有70台轿车,其中一排车辆停放在慢车道上,大约有20台,过往行人只好绕行。一位开车来购物的张师傅告诉记者,车位占满了,20分钟还等不到车位,一些司机只好把车停放在慢车道上,每天都有这种现象,车辆逐渐增多,车位有限,没有办法。

  在有停车场的百货大楼、新玛特商场、大润发超市、中环广场门前看到,新玛特商场门前基本没有停放车辆,其它商场门前的车位都被占满,还有的车辆停放在人行道上或慢车道上,过往群众不时发出怨言。

  交通拥堵忙了交警

  昨日上午,记者走访铁锋区发现,这个区商圈没有一家停车场,站前市场、联营商厦南门前连停车位也没有;百花园商场门前仅有的60多个车位,又被门前的地下通道人防工程占去10个车位。站前市场客流量大,各种车辆每天都把市场包围,堵车现象时有发生。龙华路改造,联营商厦一楼门脸被打通作为人行道,停车位无从可谈。

  正在百花园商场门前维护交通秩序的铁锋交警大队副大队长高巍说,铁锋区商圈没有一家停车场,原因是早期建筑的楼房,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扩宽、私家车的增加,给交通增加的压力非常大,交警大队在警员紧张的情况下,每天从早8时到晚5时派出3名交警专门在百花园商场、站前市场门前维护交通秩序、疏导车辆,节假日大队领导亲临一线,警员达到七八名。

  道路宽了、楼房高了、环境美了,一个宜居又耐看的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着车辆的增多,有关部门对交通的压力不容忽视。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