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5日讯 近年来,放下斧头和锯的林区群众捧起了生态旅游这个“金饭碗”。各级政府将其作为六大接续产业之一,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如今,生态旅游搅热兴安,开启了林区的美好明天。
我区是东北、华北乃至东南亚的天然屏障,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中国旅游专家对大兴安岭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是:神奇天象、本态自然、神秘民族、迤逦界江、浩瀚林海和高寒冰雪。近年来,我区将地域的、民族的、历史的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产业当中,成功打造了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文化、特点鲜明的北极旅游文化、匠心独具的冰雪旅游文化、风情独特的民俗旅游文化、魅力实足的森林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了大兴安岭的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文化融入旅游,散发永恒魅力。我区先后推出了“兴安十大名片”和“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神州北极,避暑养生天堂”;“神州北极,冰雪旅游胜地”三条形象宣传语。“十八站旧石器遗址”、“北魏先祖鲜卑族发祥地”代表了大兴安岭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鄂伦春原生态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风韵和特点;耸立在加格达奇北山公园中的“铁道兵纪念碑”则反映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历史。“女子军乐队”和“北极熊冬泳队”是大兴安岭特色文化的亮点,“北奇神”则是大兴安岭绿色产业的象征,为旅游业注入了文化内涵。
“神州北极,雪域林海”的宣传,提升了大兴安岭冰雪旅游的美誉度。我区借助大冬会、冰雪汽车拉力赛等节庆赛事东风,发挥降雪早、雪质好、雪期长的优势,积极打造冰雪胜地。以南方无雪地区和高端消费人群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神州北极,雪域林海”的宣传,提升冰雪旅游的美誉度。以雪为媒,以赛促游,将冰雪运动与冰雪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搞好黑龙江省初冬滑雪月首滑式、黑龙江源头冰雪汽车拉力赛,倾力打造“大兴安岭——中国初冬滑雪胜地”,让大兴安岭的冬天“热”起来。每年刚一入冬,各个旅行社的电话立刻就成了“热线”,许多北京、哈尔滨等地的旅行社和滑雪爱好者纷纷来电咨询、预约到大兴安岭来赏雪、滑雪,体验冰天雪地的感觉。预约者中既有滑雪发烧友,也有滑雪俱乐部,使昔日的旅游淡季一下子变成了旅游旺季。以往提起大兴安岭,人们往往望而生畏。如今这些制约大兴安岭发展的环境劣势正成为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找北、找冷、找雪也成了我区冬季旅游的卖点。目前,冰雪游、驾车游、狩猎游等旅游项目使得我区的冬季旅游市场日渐火爆。国际冬泳邀请赛、漠河冰雪文化节,一系列的冬季冰雪旅游活动搅热了大兴安岭的冬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祖国北极”切实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冬季旅游的魅力。
“有好景,才能引客来”。按照个性化、市场化、精品化的市场需求,我区在提升景区品位上狠下功夫,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找北朝圣探源产品提档升级。重点对北极村风景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先后投资500万元修建了7公里长的滨江木栈道,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5幢中国一流的木制别墅,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又一座中国最北的标志性景观——“金鸡之冠”和黑龙江界江游览轮渡码头。同时,观音山风景区也加快建设步伐,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大雄宝殿、僚房和莲花湖。古莲河地下冰雕博物馆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即将开工建设。森林湿地观光产品快速启动。投资1.5亿元的大兴安岭寒温带森林植物园项目,填补了我国没有寒温带综合植物园的空白。投资7000万元的图强九曲十八弯湿地公园已经完成了观景塔、木栈道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呼玛画山景区投资300万元建设了登山甬道、观景台和高级木制别墅。呼玛桃源峰景区投资500万元,开发了湖心岛,建设了2000多平方米的木制别墅。民俗风情产品得到深度挖掘。投资5000万元,在漠河北方民族风情园建设了集歌舞表演、娱乐、餐饮、博物馆于一体的原生态鄂伦春民族风情园和俄罗斯民族风情园,2009年夏至节前已经正式对游人开放。漠河机场顺利通航,可谓是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原有一条航线的基础上,2009年又开通了两条航线及临时航班。旅行社由最初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20家,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也达到了20余家。随着金马饭店四星级的揭牌,现在拥有了四星级饭店1家,三星级饭店2家、二星级饭店4家,北极村家庭宾馆发展到113家,全县日接待能力达到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