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新闻网讯
“一二三!一二三……”7月31日,嘹亮的口号声在哈尔滨市第一道拦截打捞化工原料桶现场——双城市杏山镇临江村付家屯拦截打捞防线上响起,数百名官兵徒手拉起驳船上粗重的铁链,努力将一艘艘驳船摆放到相应的位置。不到一个小时,一个由驳船组成的倒“U”字形方阵便在松花江江面上形成。哈尔滨警备区司令部刘学钢参谋告诉记者,“这是最易于拦截污染物的船位摆放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30日哈市第一道拦截打捞防线成功建立,哈尔滨警备区的官兵目前正在进行紧张的模拟演练,严阵以待随时进行打捞。
第一时间火速集结
7月30日晚,记者闻讯哈市第一道拦截打捞防线建立后连夜驱车赶赴双城市。30日23时许,哈尔滨警备区的官兵们在执行完当天的任务后,返回到位于双城市的驻地。在驻地记者见到了哈尔滨警备区司令部参谋刘学钢。“30日凌晨4时许我们在接到参加松花江化学污染救援的命令后便火速集结,仅用3个小时便完成集结抵达现场。我们也因此成为哈市派出的第一支参与救援的部队力量。”瘦弱的刘学钢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便向记者介绍起前方的情况。
刘学钢告诉记者,除了哈尔滨警备区的官兵外,参与此次救援任务的还有驻哈某部队防化团官兵以及道里、南岗等区的民兵,共计448人。官兵兵分三路,其中60余人奔赴吉林省扶余县的拦截打捞点,10余人赶赴肇源县参与拦截打捞,其余365人直接奔赴付家屯拦截打捞现场。“由于付家屯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段上游,江面宽600米,地形对拦截打捞工作十分有利。为此,在抵达现场后我们便和交通、公安等部门配合利用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器械平整路面,做好搭建拦截打捞防线作业面的前期准备。”刘学钢告诉记者,在接到漂流物和原料桶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抵达这一道防线的消息后,他们便暂时撤回到双城驻地,准备明天再次赶赴抢险现场。
风雨中筑坚固防线
7月31日7时许,300余名官兵全部集合完毕,整装待发,记者也乘上一台洗消车辆一同赶赴现场。路上天空下起雨来,“这样的天气虽然凉快,但是将给拦截打捞工作产生一些阻力。”同车的官兵担忧地说。9时许,经过2个小时的颠簸,记者随官兵抵达了抢险现场。现场雨还没有停,而且愈靠近江边风愈大,凉风中夹杂着岸边的沙土。恶劣的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官兵们参与救援的热情,不到5分钟,官兵们便列队完毕。记者看到,每一名官兵的手中都握着一个长约两米的螺纹钢杆上面还连接着一个钢圈。官兵告诉记者,这个器材被俗称为“套马杆”,主要用于打捞漂浮在江面上的桶。官兵一边说,一边拿起20多斤重“套马杆”演示,记者发现,一些官兵的手上已经被“套马杆”磨出了水泡。
14时许,官兵们开始对停在江面上的驳船进行摆位。15时许,官兵们顾不得休息又开始将摆放在驳船上的海上拦油栅搬上岸。官兵们告诉记者,拦油栅将作为这一防线中的最后一道关卡,拦截漂流物和原料桶。为了充分的模拟实战一些官兵还穿上了橡胶材质的防化服进行工作。
18时许,经过三个小时的努力,1500米长的拦油栅全部链接完毕。而此时,穿着防化服的官兵已经从袖口向外流汗,脱下防化服,官兵们的背心早已被汗水浸透。然而对于广大官兵们来说,这仅仅是救援工作的开始,随着上游水情和吉林省打捞、拦截情况的不断变化,官兵们还必须在现场驻扎,随时准备投身救援“战斗”。
双城市付家屯防线拦截打捞步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设在双城市杏山镇临江村付家屯的这道防线是污染物进入哈尔滨界最关键的一道防线,拦截打捞工作由三部分组成:
1、10条驳船在江面拦截漂流物。
2、由精通水性的打捞人员驾驶40艘冲锋舟进行巡视,随时打捞漂流物和原料桶,实时通报江面情况。
3、在下游200米处派出船只,拉起大眼拦截网收集家畜家禽尸体及庄稼等漂流物,打捞可能遗漏的原料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