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决不给牡丹江丢脸——牡丹江扑火队赴大兴安岭灭火纪实
2010-08-13 10:43: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姜凤军 曹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扑救山火(新华社资料图片)
  东北网8月13日讯 题:决不给牡丹江丢脸——牡丹江市扑火队赴大兴安岭灭火纪实

  姜凤军 记者 曹曦

  6月26日下午,大兴安岭林区发生森林火灾。30日凌晨,接到指令的牡丹江市迅速集结了1071名扑火队员,68台车辆,行军1700余公里,发扬敢于持续作战、艰苦顽强的拼搏精神,决战八天八夜,开设8000米防火隔离带,圆满完成了首次大规模、长距离域外扑火救援的任务。

  以火为令迅速行动

  6月26日大兴安岭森林火灾发生后,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立即做出指示,要求密切关注火情,全市森防系统、森警部队高度戒备,进入临战状态,随时准备驰援火场。

  6月30日接到省政府命令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徐广国、市长张晶川做出批示,副市长王育伟亲自动员部署,要求各县(市)立即带领专业扑火队,由市森防指统一指挥,赶赴火场。市森防指副总指挥、市林业局长林永刚迅速组织召开会议,明确分工、周密部署了援外扑火的各项工作。当晚,1000多名扑火队员、近70台车辆分两批迅速赶赴扑火前线。

  在集结过程中,各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安排部署,林业局长亲自带队,组织了精干的扑火队伍,配备了精良的扑火装备。特别是林口县县长尹宝林亲自带队指挥,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扑火队伍的士气。许多扑火队员都没有来得及与家人告别一声就出发了,他们知道这是为大家而舍小家,行动越迅速,就能为挽救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


  不讲代价勇敢顽强

  从牡丹江市到达大兴安岭呼中林场有1700公里的距离,经过一夜一天的颠簸,7月1日下午17时40分,救援队伍终于到达了省森防指位于呼中林场的指挥部。到达省森防指后,牡丹江市救援队迅速申请到了扑火任务——呼中林业局呼源火场。主要任务是清理出8000米的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要求1.5米宽,并确保向火场内延伸150米无明火、无烟、无味。

  扑火队员来不及休息,立即赶到呼源火场,分解任务,展开战斗。呼源火场位于我省与内蒙古交界处,海拔平均在800米以上,许多火点在距离公路非常远的山顶或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交通十分不便,林木繁多,林木地下覆盖层较厚,地表结冰,使得隔离带的清理工作十分繁重。防火隔离带要达到露生土,最浅的地方要清理出30多厘米厚,最深地方要达到60多厘米厚的植被。由于地表树枝、根系缠绕,扑火队员们随身携带的铁锹、手镐根本派不上用场,必须先用油锯切割,然后用手扒,有的扑火队员手套磨漏了,手指冻得通红,却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出火场。

  由于休息不足,扑火队员们很多人嘴唇干裂出了口子,嗓子被浓烟呛得沙哑;有的长时间战斗和运送物资,肩膀被磨出了大大的血泡,不得不用双手举着物资向前运送;有的脸被树枝刮得伤痕累累,脚被烤得生疼;有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上了一层层盐花,还有很多同志受伤、患病,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上面是火,下面是冰,空中漂浮着呛人的烟尘,这就是扑火现场。即使是这样的艰苦条件,扑火队员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没有一个怕疼怕痒,没有一个叫苦喊累。扑火队员为了不让火情蔓延出隔离带,在隔离带边缘,锹拍、土埋、扫把扑、镐头刨……把树根下的明火打掉,把腐殖质层下的暗火翻开,消除隐患。突发的地下火情被遏制,夜已深,山区的温度急剧下降,车辆的温度计上显示只有零上7摄氏度,呼吸明显可见哈气,而轮换下来的扑火队员打开背囊,裹着被冰水、汗水打湿的衣服席地而眠……

  “当国家森林资源受到威胁时,抢险救灾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代表牡丹江来的,决不给牡丹江丢脸。”牡丹江市扑火队在到位的第一时间控制了火情,为全面扑灭大火做出了贡献。7月2日晚至4日凌晨,在呼中林场这个大兴安岭海拔最高的地方,千余名扑火队员始终坚守阵地,扑火队员轮流监管,昼夜不停看护火场。7月4日,随着呼中林场附近降雨的不断增强,当地的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在各地扑火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大兴安岭辖区内的26处森林火灾实现了全线控制,森林火灾扑救取得全面胜利。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侯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