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黑龙江新闻网讯 时下,哈尔滨市各项城市建设工程如火如荼。然而,近日很多读者反映,在城市建设中,“重建轻管”的现象给市民心里添了不少堵。日前,记者兵分两路走上街头,给哈尔滨城市管理“挑挑刺”。
工程毁道路 交通添新“堵”
26日11时,十字街与文昌桥交汇处,由于路面严重破损,造成该路段严重堵车,堵车长达2个小时。据悉,随着文昌桥改造工程的推进,宣化街等主要路段被临时封闭,附近的二三类街路承担起了交通分流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破损路大大减少了道路通行能力。
记者来到与宣化街平行的十字街上,目前这条本就不宽敞的三类街路承担起了宣化街至鸿翔路和长江路的分流重任。记者看到,十字街上车流非常拥堵,等候通行的车辆已经排出了数百米。就在桥梁建设工地不到50米的十字街路面上,有一段连片破损路,使得过往车辆到此停滞难行,拥堵不堪。由于车辆必须从水坑上驶过,坑内积水让驾驶员根本无法分辨水坑深度,一些车辆经常被刮到底盘。就在记者采访时,一辆公交车为了躲避前方的坑洼路面和一辆水泥罐车发生追尾,造成该路段拥堵更加严重。
附近居民马先生说:“这里道路从建桥以来就被损坏,路况很不好,造成这里经常堵车。附近居民自己找来砖头、石头垫上,但没几天又被压开了。”
孙先生驾车经过此处不小心刮到了车底盘,他说,“现在城市正在搞建设,路面堵一些大家都能理解。但也该人性化一点,,及时对分流路面进行维护,不能因为道路破损而影响交通。”
记者观察到,这种情况在很多分流道路都有所体现。道路维修部门如果不及时维修,很容易造成破损面越来越大,导致整条路瘫痪。
有专家坦言,哈市今年的道路改造工程确实给市民出行带来很多不便。这样的条件下,管理部门更应加大对城市的管理力度,对于已建成道路,特别是充当分流路的道路,进行及时管理和维护。不能因为管护不当而出现新建道路通车了,周边道路全毁了的恶性后果。
野蛮施工无人管 生态廊道惨遭殃
严重破损的路面、遍地流淌的污水、残败不堪的布道板……这一切很难让人和“生态廊道”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然而,就是这样一条满目疮痍的街路却是哈市在2006年投巨资打造的。而如今,这条宽敞亮丽的街区却因为一处大型购物广场的施工而遭到破坏严重。
26日,记者来到被誉为“生态廊道”的安红街。在安红街和安隆街交汇处,一个大型购物广场正在紧张忙碌的施工,沙子、红砖等建筑材料堆放得满街都是,原本两车道的街路仅剩下一车道,行人和车辆都要从此通过。沿路向前,路面已出现严重破损,道路坑坑洼洼,排水井已经变形,建筑工地上淌出的脏水直接流到街道上,一些地方已出现积水,行人只有在此间绕路穿行。原本该路人行走的甬道却因步道板大量翻起而无法正常通行,甬道上许多地方都露出了裸土。
居住在附近的李阿姨说,这条街是2006年刚改造的,当时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气,不仅集中拆除大量违规建筑物,还对街区进行了生态绿化和灯饰、长廊、喷泉、雕塑等景观设施建设,建成后的安红街交通顺畅了,环境也变好了。但是自从旁边购物广场开始施工,这条街就全乱了,施工材料挤占路面,道路越来越窄,往来的工程车辆将路面压得高低不平,甬道被刨起,现在往来的行人和车辆只能靠一侧通行,十分不方便,真是让人痛心。
哈市一人大代表表示,建设购物广场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居民购物,改善人居环境,但是不能“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扔一穗”。同样是城市建设,不能建了这个毁了那个,这说明哈市在城市管理上还很欠缺。同样是施工现场,哈尔滨地铁工程就很注重文明施工,设立围挡,并经常刷洗地面,将施工对市民出行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对此,管理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这种不文明的施工行为,保护好建设成果,这样才能做到将好事办好。
百年买卖街 脏乱破了“相”
随意停放的车辆、肆意占道的三轮车、往来拉货的“摩的”将买卖街堵得严严实实。14时,记者在买卖街看到,一些小商小贩也将摊铺摆放到甬道上经营,无奈行人只好挤到马路上走。透笼市场四号门前沙子散落一地,方便筷、餐盒等垃圾到处都是,卫生环境十分恶劣。
记者了解到,买卖街始建于1903年。2004年,政府投入2400万元对其进行改造,不仅拓宽了道路,还辟建了停车场,统一规划牌匾广告,安装新型路灯,结束了买卖街一个多世纪无照明灯的历史。但建成以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该区域混乱不堪。
对此,一位当年参与建设的相关人员坦言,买卖街的建设和改造旧貌换新颜,应该说是成功的。但如今车辆乱停乱放,小商小贩随意占街,卫生脏乱差现象实在令人遗憾。
省社科院一位专家认为,城市管理的缺位,往往比建设不到位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更大。我国有很多中小城市,建设投入并不是很大,但管理得相当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整洁、有序的印象。反过来看,建了一大堆,管理稀松平常,或根本无人管,白白损失掉了建设果实,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