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十一五”以来牡丹江市发展区域经济回眸
2010-11-24 10:05:30 来源:牡丹江日报  作者:孟宝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24日讯 5年前,宁安农场的“大马力”开进了周边农村地里,“大马力”不仅犁破了板结的土壤,也开启了场县合作的大门。

  5年后,在一个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木业加工项目、能源项目的推动下,场县合作、局县共建由“生”变“熟”,融入了“大牡丹江、新牡丹江”建设的每一个细节。

  统计显示,“十一五”以来,牡丹江市场县共建、局县共建项目共计178个,项目资金到位总额27.7亿元,合作共建以木业加工为主的工业园区7个,总投资24亿元,入驻企业200多家。

  从“小四轮”到“大马力”,从“农业合作”到“产业共建”,从“陌路人”到“一家亲”,这些年来,场县共建、局县共建,既是描绘“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版图的心路过程,也是牡丹江市解放思想,对发展区域经济不断深化的实践探索过程。

  产业化共建,让土地上的生产要素不推自动

  2007年,在市十次党代会上,“大牡丹江”一词跃然纸上,市委书记徐广国明确提出,建设大牡丹江,就是要把牡丹江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发展、共同经营、合力提升。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建设大牡丹江的框架下,如何让地方、农垦、森工共同唱响“同一首歌”?这无疑是一个重头戏。

  统计显示,在牡丹江辖区内,共有8个森工林业局和3个农垦国营农场,总面积2.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0.6%。全市建制镇42个,其中以森工、农垦为主形成的建制镇9个,占全市21.4%。

  地方、农场、森工同在一片蓝天下,却因体制等原因,使三者之间有了一道高高的“篱笆墙”,大家“老死不相往来”。

  “大牡丹江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合作发展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于是,拆掉地方和农场、森工之间的“篱笆墙”,在不改变体制的前提下,打破所有制、部门和地域界限,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一种“不增土地增产出、不增资源增实力”的共建模式在牡丹江市风生水起,而在这其中,农业产业化共建项目则是奏响“开幕曲”的“指挥棒”:

  2007年,宁安农垦新城农业示范园动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近亿元,建设温室大棚300多栋,示范园区正由示范向引领“转身”;

  2008年,穆棱市与省农科院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院市共建,穆棱市有机水稻种植大户亩产达到650公斤,种植的有机大豆每公斤市场价比普通大豆高出3元多,农民从共建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2009年,投资100万元的海林市“两菊”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项目建设完成。以海林农场甜叶菊糖甙厂为龙头,带动地方农民甜叶菊订单种植面积达7万亩。


  正是通过这些农业产业化项目的引领,土地上的生产要素不推自动,带动了牡丹江市农业产业合作的升级。统计显示,自2007年以来,全市场县共建跨区作业面积达到55万亩,垦区共为地方代耕土地面积150余万亩,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面积为60万亩,带动农村推广良种面积80万亩,垦区企业带动农村种植基地23.4万亩。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开始到农场“包地”,成为农场不在册的“农工”。

  正是随着“大马力”与“小四轮”的互动,生产要素流动得更加顺畅,这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近些年来,依托牡丹江地方发展食用菌技术和市场优势,森工系统食用菌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中的一支主力军;而依托宁安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当地乡镇的花卉、苏子叶等新兴种植业方兴未艾,成为农民致富的又一新途径,而在双方的共同推动下,牡丹江市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乳肉兼饲牛推广、牧草种植业发展迅速。

  产业共建,让资源实现更优的配置

  行政有区划,经济无界限。在拆除“篱笆墙”后,牡丹江市的合作共建,迅速由初期的“联合”向深层次拓展。

  2008年,由穆棱市与穆棱林业局共同引来的“嘉汉木业”二期工程全部完成,投入生产;

  2009年,东宁县与绥阳林业局共同引资5亿元的“华富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工程完工;

  2010年,林口县与林口林业局共同引资亿元建设的大盘道铁矿项目已基本建成,进入试开采。

  ……

  打开牡丹江市场县共建、局县共建的项目册,一个个已经投产的木业、资源、能源项目,不仅代表着牡丹江市合作共建结出了一个个硕果,也折射出牡丹江市合作共建新的发展方向:合作共建正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

  通过合作共建,依托森工局丰富的林木资源以及技术工人、闲置厂房等生产要素,众多林业局所属的木业企业在牡丹江迅猛发展的木业产业中“活”了起来。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森工局木业企业已达120多家,企业总资产达5.1亿元以上,通过合作共建,盘活企业闲置资产上亿元。

  资源的重新有效配置,促进了整个区域木业产业的整合,牡丹江市的局县、场县共建开始由企业共建向产业共建迈进。几年来,牡丹江市将园区建设作为容纳共建各方资本、资源、技术和科技等要素的有形载体,以多主体共建形成多功能园区。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10月,牡丹江市与森工局先后辟建了柴河、细鳞河、二道岗、穆棱镇、东京城等7个以林业为主的工业园区,已有近200家木业企业落户园区,初步形成了木业企业集群。其中,投资过千万的木业大项目7个,总投资24亿元,过亿元项目3个,成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率先隆起的产业集群。

  正是在木业产业共建上的突破,让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并进一步开拓了合作共建的领域和形式。自2007年以来,地方、农垦、森工三方还一道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国家“积极推进水电开发利用,促进风电规模化发展”的政策契机,实行“捆绑招商”,使能源开发成为牡丹江市最大的共建项目集群。

  目前,全市共建设风电水电项目13个,总规划投资119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达到10个。

  机制共建,让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

  眼下,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都在打招商引资、大上项目这张牌。招商引资不过是加快发展的一部“常规经”。但在合作共建中,农场、森工的管理机制一时不能改变的前提下,念好这部“经”可是个考验。

  近些年来,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牡丹江市的地方、农垦、森工三家实现了共享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资源,联手开展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合力成为了三方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的关键词:

  合力亮出大牡丹江招牌。2007年以来,场县、局县在招商引资中大力挖掘了各方优势,建立了项目共引、互帮机制,形成了凝聚合力共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宁安、穆棱、东宁等县(市)先后制定了互利互惠的政策,不断探索以不同方式入股的股份制合作机制,共同对水能、风能、旅游等资源进行开发建设。以盘活森工闲置资产为目标,穆棱、东宁、林口等县(市)还通过资产置换的方式,“打捆”进行了招商。同时,地方、农垦、森工还实现了共同包装项目,共同建立项目库,共同打出了“大牡丹江”的旗帜。

  合力打造大牡丹江的服务平台。近些年来,地方、农垦、森工还合力打造经济发展园区,完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提供发展平台。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牡丹江市还与农场、森工共同建设开发区分区、创业园区或项目集中区,将各项园区优惠政策效应实现了最大化。

  合力营造大牡丹江的招商环境。近些年来,场县、局县双方还进一步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建立了绿色审批通道,对农场、森工局新上项目和在建项目,需县(市)政府审批或协调的,实行快办快批,特事特办,在限定的时限内完成审批手续,促进了共建项目的大引进,企业的大入驻。

  正是有了这样的合作机制,在海林林业局的支持下,威虎山旅游景区游客迎门;东京城林业局在打造园区中,主动取消了“地拨费”,对进入园区的地方木业企业购买木材优先供给、划拨和拉运,仅取消地拨费一项就让东京城林业局每年减收100余万元……

  “十一五”以来,在场县共建、局县共建的强力推动下,原来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陌生人”,如今变成了“好邻居”、“好亲戚”。展望“十二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在牡丹江市“两权一化”的有力推进下,地方、农垦、森工三方将更加紧密地携手,共绘“大牡丹江、新牡丹江”的美好蓝图。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