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新农村建设进行时:海林农场林海雪原上的富庶之乡
2011-01-07 09:31:5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夏雪 孙佳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海林农场场部中心主路街景。

  黑龙江新闻网讯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坐落于威虎山下、林海雪原的海林农场,仿佛置身于一座欧洲小城。一条主街穿城而过,宽阔整洁,两旁的冰雕晶莹剔透、流光溢彩,一座座楼房、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条条向南的石子路交叉蜿蜒,直通湖心。虽日近傍晚,却丝毫不见北方乡村烟雾缭绕的景象,空气格外清新。

  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百姓腰包鼓起来

  海林农场位于海林市西南60公里处,东距牡丹江市85公里,有耕地13.1万亩,人口7300人,在农垦总局的农场中算比较小的一个。农场地处浅山区,十年九春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因负债2000多万元几乎被撤并的小农场,居然发展成为年生产总值3.4亿元的富庶之乡。面对这样的变化,农场场长刘连学说:“真正让老百姓富起来的是养牛。”

  海林农场第一管理区的胡凤山是个养牛大户,家里有50多头奶牛。不难想象,饲养这么一大群奶牛需要付出怎样的辛苦,但记者见到的胡凤山却满脸轻松。乘坐胡凤山自家的小轿车,记者来到海林农场圣澳合作牛场,一排排整齐的牛舍酷似居民小区,外面是用栅栏围起的运动场,一群吃饱的奶牛正在空地上散步。胡凤山告诉记者,2002年农场投资5000万元,建造了43.5万平方米的牛场,各家各户的奶牛全部统一饲养、统一榨乳、统一免疫。“存栏的3500多头奶牛都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良荷斯坦奶牛,价格也比普通奶价高出一块多钱。”

  2002年,海林农场开始招商引资,号召农场职工饲养奶牛。“手里有余钱的农户便开始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养起了奶牛。经济效益有了,问题也来了,街头巷尾遍地牛粪,不但影响场区环境,也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于是,大家想到了建奶牛标准化养殖区,既解决了环境问题,还有利于促进养牛业的发展。”刘连学告诉记者,到2009年,农场的13处奶牛养殖小区共饲养9000多头奶牛,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原来的1.4%增加到现在的54.3%,人均纯收入1580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4倍。从单纯“种植”向“养殖”的转变,让农场职工的腰包鼓了起来。

  循环经济变废为宝

  场区环境美起来

  在农场职工王桂杰家,发现她烧水做饭没有像一般的农村家庭点玉米秸秆生炉子,伸手一按沼气灶开关,青蓝色的火苗骤然升起,真正做到了一日三餐,不见炊烟。“自从用了沼气后,我们再也不用为劈柴、买煤而烦恼了,而且沼气比液化气干净多了。”王桂杰笑盈盈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三口之家,每天烧水、做饭大约用0.5立方米的沼气。按照1立方气0.6元计算,每月的燃气费才花10元钱。

  在圣澳牛场旁边,记者看到一座现代化的沼气站,翻斗车把一车车的牛粪,翻倒在一个储液池中,经过搅拌稀释后,用泵抽到发酵池,产生的沼气从储气罐输送到农场职工家中。海林农场党委书记周录春告诉记者,农场养殖奶牛近万头,牛粪堆积如山,造成资源浪费。农场经过考察和试验,突破了北方高寒地区不能建设大型沼气站的禁区,2005年先后建起了三个沼气站。“如今,绿源沼气站成为全国养殖场中规模最大的沼气生产基地,年产沼气100万立方米,除为农场居民提供炊事用气外,圣澳合作牛场榨奶站、甜菊糖甙厂生产车间和农场广场景观灯的照明都实现了沼气发电。剩余的沼渣和沼液肥,又为10000亩有机蔬菜和6000亩有机水稻提供了优质肥料,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

  记者在沼气提纯车间看到,投资800万元建设的沼气提纯及轿车油气两用项目已经调试完成。据介绍,不久,用提纯沼气取代汽油的汽车将成为场区内的公共交通工具。刘连学满怀信心地说,海林农场的经济要向“三不污染”、“三不烧”迈进,那就是“水不污染、空气不污染、土地不污染”和“做饭不烧柴、取暖不烧煤、轿车不烧油”。

  沼气取代原煤,保护了海林农场的青山绿水。公共环境变美了,观光农业、观光畜牧业和观光工业推动了农场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天然氧吧”美誉的海林农场,以其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生态宜人的人文环境,每年吸引近万人来场旅游观光。

  住进别墅学习英语

  百姓生活乐起来

  走进王桂杰家的三层别墅,室内豪华的装修和浓厚的现代气息让我们很难想象这就是农场普通职工的住房。2008年王桂杰一家从原来仅40平方米的平房搬进了这套360平方米的新居,“过去家里就两个屋,孩子和爷爷挤在一铺炕上,如今每人一间卧室不说,还留有一间作客房,旅游旺季可以当家庭旅馆。”王桂杰说。

  刘连学告诉记者,农场职工只要花四五万元就可以买到五六十平方米的楼房,花三四十万元就可以住上300多平方米的复式楼,前后有绿化好的庭院,楼下有自用的车库。“我们的老百姓喝的是放心水,吃的是放心菜,呼吸的是清新空气。农场有设施良好的医院、学校,职工除了享受国家社保、医保政策外,在能源、住房等基本生活方面还享受着各种补贴。”

  在场部明亮的教室里,许多“大龄”学生正用流利的英语和外教交流着,课堂气氛紧张而又热烈。农场特意从加拿大聘请了优秀教师,专门负责职工的英语学习,每天有固定的学习英语时间,5年来从未间断。现在场部的干部职工都可以与前来参观的外宾用英语交流。宣传部长王玮告诉记者,农场从2004年开始,创建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核心的学习型组织,设立了英语、财务、农业、乐器、日语、新能源开发等17个教学班,吸纳场区广大干部职工参加学习。各教学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专门的教材,并定期进行考试。“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农场的吸引力,一些从农场考出去的大学生纷纷回到家乡,加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记者点评

  这样一个曾因负债2000多万元而几乎被撤并的小农场,居然发展成为年生产总值3.4亿元的富庶之乡。通过采访,记者深切地体会到,正是依靠高效农业、循环经济、低碳生活、生态观光,海林农场才一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示范村。

  从饲养奶牛到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区,海林农场并没有简单地追求人均收入的增加,而是同步考虑发展循环经济,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三不污染”、“三不烧”。正是由于海林农场人在经济增长、生活环境改善、社会事业进步方面,着眼未来,科学谋划,才使得他们拥有了今天这样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海林农场人仍不满足,他们仍在不断追求,不断努力,因为他们要创造更加绚丽的家园美景,从还不十分熟练的英语朗读声中,从吹拉弹唱的音乐声中,记者听出了他们对美好明天执著、热烈的期盼。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