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冰城搞温室蔬菜要向寿光学三招:布局好 技术新 设计精
2011-01-07 11:28:10 来源:生活报  作者:夏德辉 王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寿光周边郊区菜地里都扣着大棚。

菜农刘青兰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

  黑龙江新闻网讯“看俺这韭菜多挺实,叶子鲜嫩青翠,杵到地上也不带倒棵子的。”在山东省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的交易大厅里,寿光市侯镇李桥村的菜农老李兴奋地向周围的人介绍。此时正是蔬菜交易的高峰期,一车菜拉到市场,如果头两三个小时卖不掉,那就麻烦了,等到下午人少了,菜蔫了,不降价根本卖不掉,甚至可能一车菜都砸到手里。老李的运气还不错,这车菜以3.8元每公斤的价格被哈尔滨的菜商包了下来。这一把就挣了几千块钱,老李乐得合不拢嘴。但他并不急于回家,而是掏出烟点着了猛吸了两口,然后靠在车上眯着眼睛了解市场里的行情。

  冬季,寿光的蔬菜9成供应东北,6成供应我省。此前,河北等北方省份也依赖寿光的蔬菜供应,可是后来通过蔬菜种植技术的提高,它们已逐渐实现了自给自足。同样是蔬菜消费大省,我省具备种植冬菜的条件,却远未达到蔬菜供应的自主化,与寿光相比,我们的差距在哪儿?记者在寿光蔬菜种植基地的田间地头,为哈尔滨的蔬菜冬季供应寻找解决之道。

  第一招:拉近距离降低成本 市场到最边缘大棚不超20公里

  记者在寿光物流园的蔬菜交易大厅结识了菜农刘青兰。坐着刘青兰家的三轮农用车,记者来到了寿光市郊区的桑家营子村。

  相关人士介绍,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有80多万亩,都是分不同种类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其附加值很高。桑家营子村是柿子和黄瓜供应基地,前一天下的雪把这里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放眼望去,塑料大棚一座挨着一座,在白雪的覆盖下像波浪一样起伏。

  据刘青兰介绍,桑家营子村有百十户人家,塑料大棚却有三四百座。村里除宅基地外,基本上都扣了大棚。

  4年前,刘青兰家花了几万元扣了现在的这个96米长的大棚,4年中一直种黄瓜,到目前为止还没亏过。一棚价值3万块钱的黄瓜,其成本至少在售价的五分之三。一年收个三五万块钱不成问题。

  刘青兰说,山东农村地少人多,以前大家都很穷,自从找到了蔬菜这个生财之道后,寿光整个就变成了一个塑料大棚。寿光以蔬菜产业为支柱,政府部门也支持菜农卖菜,特别是近些年通过不断地运作,把寿光的蔬菜市场变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批发市场,等于把市场开在了家门口。

  现在寿光城市的格局是,中间是城区和蔬菜批发市场,周边就是80万亩的塑料大棚,从市场到最边缘的大棚距离不超过20公里。菜农与全国的菜商对接几乎没有运输成本,只要是菜农自己愿意,送菜用农用三轮机动车就能实现,连中间的贩运环节都可以省掉。


 

  第二招: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多项新技术让寿光菜走向全国

  寿光被称为中国著名蔬菜之乡自有其理由。无土栽培、音乐培植、气体肥料、磁化水滴灌等蔬菜种植的最新技术、最前沿成果;太空椒、扁桃南瓜、小粒西红柿、彩色茄子等最新瓜菜品种,这里应有尽有。正是依靠创新,寿光蔬菜从田间地头走出了村镇,走出了潍坊,走出了山东,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

  现在说“反季节蔬菜”已不新鲜,可是在1989年,那可是个新鲜事儿。这一年,寿光人反季节蔬菜探索成功,推动了中国蔬菜种植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也确立了寿光“中国第一号菜篮子”的地位。说起种植反季节蔬菜,刘青兰说,他们可吃到了甜头。那些年寿光率先实验成功冬暖式大棚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没想到冬天也能种菜,更没想到种一棚菜比种一年地还要赚钱。

  据寿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天华介绍,反季节种植——这场蔬菜种植革命,使大棚蔬菜成为寿光腾飞的基石。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明蔬菜生产新技术24类300多项,引进大棚滴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100多项,引进推广30多个国家的蔬菜新品种380多个,有20类12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发展中心主任王成增介绍,寿光市现有冬暖式大棚40万个,每年可以向社会提供优质蔬菜40亿公斤,是北方冬季蔬菜的主要供应地。据统计,北京市民菜篮子中的蔬菜,仍有七分之一来自寿光市,哈尔滨的冬季蔬菜则绝大部分来自寿光。

  通过这种规模化的种植、经营,万亩西红柿、万亩胡萝卜、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脱颖而出,寿光市涌现出了“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

  第三招:标准化种植细致入微

  大棚尺寸和朝向都有讲究

  说到寿光的大棚种植,最有特色的就是标准化,这样的标准化已经达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从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到有机蔬菜,经过15年的大棚蔬菜种植,标准化在寿光已经无处不在。

  王成增带着记者走进了三元朱村的一个西红柿大棚。据介绍,这个大棚的尺寸是:长100米、宽11.5米、最高处5.8米;墙底厚4.5米,墙顶厚1.8米;下陷深度1.2米;大棚后墙上端的反光板宽1.2米、厚0.1米,与地面成45度角。

  王成增说,只要是相同规定的大棚,其设计的标准都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寿光蔬菜大棚只靠阳光取暖,如果增加了墙体厚度,不仅增加了建造成本、占用耕地,还积聚了多余的热量。而且,棚内温度过高,要靠增加通风来降温,这会改变大棚的湿度环境,不增加通风次数和时间,又容易生虫害,增加低毒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频次,导致农残超标。

  三元朱村同一品种的西红柿都是在同一天内移入大棚的,如今都长到了1.5米高,几乎都开了第十串花,就连第八、九串花之间枝杈的大小也基本一样。

  王成增说,寿光的蔬菜大棚都不是正南向的,而是向西偏5度。别小看向西偏出这5度,只有这样,吸收的热量才最多。这是三元朱村从20年前开始搞大棚后多次试验总结出来的。

  建言哈市

  加大政府扶持

  出规模才能见效益

  寿光能种大棚,哈尔滨咋就不行,能不能把寿光的大棚搬到哈尔滨?对此,哈市香坊区幸福镇光明村村委会主任徐敬尊给出了否定回答。据介绍,哈市冬季生产蔬菜由于受气候和地域影响,成本要远高于寿光。寿光地处北纬34度,哈尔滨地处北纬45度,在不供暖的情况下,哈尔滨的塑料大棚夜间温度可降到零下2℃,所以,寿光的大棚搬到哈尔滨根本没法生产。

  不过没有大棚,可以建温室。近些年,哈尔滨利用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也取得了自己的经验。不过,温室与大棚相比,有供暖设备,墙体厚,加盖保温板,所以投入成本高。扣个塑料大棚两万多元,建个温室要15万元,这还不算冬季供暖的支出。据介绍,一座四五百平方米的温室一个冬季要烧掉50吨煤,以每吨煤1000元计算,取暖投入就要5万元。

  “建温室就要向规模要效益,以个人家的实力也就是建一两座温室,这样的规模肯定无法实现赢利,十栋八栋的也不行,至少要上百栋或者是几百栋连片生产。”徐敬尊说,蔬菜温室让人看着眼馋,温室种植肯定是今年哈尔滨蔬菜产业的一个方向。作为哈尔滨的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光明村冬季的蔬菜供应量很少,明年他们将进行连片开发,筹建温室,以满足本地人吃菜的要求。

  据了解,冬季鲜菜本地化已引起哈市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哈尔滨去年11月至今年5月,半年时间鲜菜本地供应量为5万至8万吨,仅占市场需求量的10.8%。哈市农委蔬菜处处长于凤芹表示,今年冬季,哈尔滨市相关部门筹集了200万元用于鼓励冬菜种植,从事温室冬菜生产的菜农平均每亩可获燃煤费补贴1000元。今后,政府将扶持温室的发展,要出台相关政策,每建一亩地温室,政府部门将投资一万元。届时,哈尔滨的冬季鲜菜种植面积会不断扩大,保证哈市市民冬季吃到优质绿色的本地鲜菜。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