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省“大手笔”民生建设聚力百姓福祉
2011-02-21 07:46:57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谭迎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17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哈尔滨市平房区居民王大爷刚参加完万米二期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动员会,就迫不及待地打包准备搬家。和棚户区内400多户居民一样,王大爷对新楼和未来充满了期待。以富民为先,以民生为重,棚户区改造仅仅是我省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

  日前,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首要抓好的事情就是民生建设项目,而且是大手笔抓早、抓紧、抓实,让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大变化、大提高。

  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积极筹措就业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000万元,建设10个县级和40个乡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试点项目。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0万人。开展就业援助,实现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1000人,总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安置残疾人就业2000人,实现困难群体就业20万人。落实好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578万人、473.3万人、480万人和305万人。健全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平均提高140元。将新农保试点范围扩大到40%以上的县,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将老工伤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采取“民办公助”等形式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000万元,力争使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数量的2%、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5元和12元。健全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着力解决好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7亿元,改善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2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实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大力推进最低工资、工资指导线和劳动标准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10%以上。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继续加大对城乡居民的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性收入比重。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利用动产和不动产增加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证居民实际收入较快增长。


  积极推进公平教育工程。完善和落实教育资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和高校助学金标准,全力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6500万元,省级安排资金5000万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50所。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力争完成4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000万元,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深入实施高校强省建设规划,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

  继续加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打好三年医改攻坚战,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继续扩大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65%左右,新农合达到60%以上。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现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整合扩大医疗资源,实施网络远程会诊。继续完善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疾病救治和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60亿元,改造和建设各类棚户区和保障性住房83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贫困户危房22万户。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力度,扩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保持居民普通住房价格基本稳定。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1.1亿元,继续加大“三供两治”建设力度。集中资源和资金全力支持和快速推进12个重点旅游名镇建设。建设农村公路4000公里,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难。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使全省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能力居全国前列。

  全面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推进文化重点工程,加快省博物馆新馆和地市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项目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全省新增广播电视数字用户100万户,数字化率达到50%。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2000个。实施城乡社区基础建设“双百”示范工程。

  继续推进“平安龙江”建设。突出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完成104项国有重点煤矿瓦斯治理工程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抓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对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及时处理涉及劳动争议、保险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等民事行政案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为百姓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韩晶